北京最大酒渣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和平书友团队—祖国医学之路》栏目第六篇《阴阳应象大论第五》: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是讲五气致病特点,这个五气既指寒暑燥湿风外淫之邪,也包含内生之五气,如脾虚导致内湿,肾阳虚导致内寒等。外邪五气、内生五气,都有这个致病特点。风胜的就产生动的症状,如肢体的振摇、抽搐,头晕目眩,外观的动和病人自我感觉的动,这都是风邪致病的特点。热邪致病的特点是肿,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由于热邪侵入了血脉,导致血脉运行逆乱而产生痈肿。联系临床治疗痈肿、痈疮,清热解毒大家都熟悉,一见到红肿热痛了,清热解毒吧,对不对?对!因为营血郁在肉里,郁而化热,所以清热是对的。同时,感受热邪的同时可能伴有毒气,或者叫做毒热,因此解毒也是对的。但是要从这条理论上来看,清热解毒是不完善的,为什么?没有活血!毒热壅遏,营血瘀滞了才郁而化热的嘛,应该加上活血才对。此外还得加上理气才行。营者血之气,既要活血,又要理气。因此开个中药方子治疗这红肿热痛的疮痈,清热解毒不能排除,还要活血凉血,还要行气。如果不把这几个思路考虑全了,那治疗是不准确的,可能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也就是说单纯用清热解毒治疗可能肿消了,但是往往最后留一个结块。还留个小疙瘩化不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一律用清热解毒,用凉药,虽把热邪去掉了,但是气血没通畅开,所以留一个结块,这个结块也可能就永远化不掉了。也可能是再过个一定的时间,身体抵抗力差了,又受毒热的影响,从原处长疮,就出现这类问题啊。因为原来都是用清热解毒,用那些苦寒的药,热是去了,毒也去了,但是气血凝聚了。所以用中药治病都应该用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有些同志把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当青霉素来看,去治疗那个蜂窝织炎,这个思路不对,起码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它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完整思路。燥邪致病的特点是伤津液,伤了津液就干嘛,所以说燥胜则干。津液伤了之后,阴不足了容易转化成热象,这是转化为热,不再是燥气本身的性质。就如同寒邪侵入人体一定时间之后可以转化为热一样,开头是麻黄汤证,过几天变成热了,就成白虎汤证了,转化成的热与原有邪气不同,原来该是寒邪还是寒邪。同样的燥邪伤了阴,伤阴之后出现的热,那热是转化过来的,是病理的反映,不再是燥邪本身。当然燥邪伤阴很快,所以出现热象也很快,不像寒邪侵入人体起码是若干个小时或几天之后转化为热,相对慢一些。人们看到这转化,看得明显。而燥邪伤人津液之后转化为热的过程很快,甚至有人把转化忽略了,而误认为燥本身就是热了。由于寒邪伤了人的阳气,气化不能够正常运行,水液不能得到阳气蒸化。于是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湿邪致病的特点是常常引起濡泻。濡泻不是水泻,不是火泻,不是暴注下迫,而是粘浊不爽的那种泄泻,所以叫濡泻,湿邪伤及脾胃所致。“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只是这五种邪气致病的特点,绝非全部症状。

-END-

每日经典

是和平书友团队

精心为每一位中医学习者和中医学习者打造的栏目

只为不辜负每一位读书友会读者

你的留言打卡

是小编更新的最大动力

星标我

和小编一起

用最短的时间,探索祖国医学的海洋

????

北霂鸢

-

你肯定还会喜欢

????

《第五篇

伤阳气的就是阴邪?伤阴气的就是阳邪?》

-

这是我们

花了无数个小时才精选排版出的内经串讲

只为不辜负每一位读者

将祖国医学传承下去

-

下期再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sljz/1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