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宜兴,徐舍镇美栖村。村中宗氏族人由宗泽六世孙始迁于此,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这是个沿河而建的村子,出于一种特别的审美,村里几乎家家门口和院子里种泡桐树,一到夏天,绿林里一朵朵紫花飘下来,村子好长一段时日都浮在一蓬蓬紫云中,煞是好看。大概村人天性喜水的缘故,由此扎花灯、做龙灯等能工巧匠辈出,匠人们还多喜欢哼着歌在河边作业。宗才华,一个颇有傲气的箍桶匠,在这个村庄生活了一辈子,他的手艺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如果哪天,村上哪个人没有听到老宗的木榔头声,那一天就像没吃盐一样不惯常。(一)那副老花眼镜特别显眼,眼镜少了一个脚,就用红头绳系着,靠近耳朵处打个结。见到老宗的时候,他正坐在门口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块木料,一会儿推刨一下,一会儿拿到面前眯眼瞧一瞧。他的脚边,一个上了年代的木箱,里面堆满了各种工具,横刨、推刨、滚刨、电锯、凿、钻、锛……大门墙边架了一排拗手,我们美栖村里讲“捡弯”(音),这种盆子如今城里几乎没人用了,倒是在乡下,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怀旧着,念着这种带个弯柄的盆子的好处,于是,来找老宗做拗手的人还不少。作为在美栖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我们村里可是每家每户都有这个,女人上河埠头洗衣裳都是用它,一手夹在臂下,另一只手扶住木柄,这轻巧灵便的盆子使得女人们走路有了杨柳摆似的身姿。而这好使的拗手,正是出自老宗之手。见我们盯着看他做活,老宗有些不好意思,他放下手里的活,站起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几个进屋坐坐。他今年正好80岁,但腰板硬朗,耳不聋,声音响亮,头发只有少许灰白,还像年轻时那样乐呵呵张着嘴,一开口就哈哈大笑。他还拿下老花镜凑到脸前来看我,歪着头左右打量,一副老顽童样,不过老得可爱。我问他,还认识我吗?他笑出声来,连连说认得认得,你是“黄牛伢”(我父亲绰号)家的“小多头”(笔者绰号),小时候是个皮煞精。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老宗大名宗才华,我们美栖村的箍桶匠,很傲气的手艺人。从十几岁学徒算起,他干这行已经六七十年,这个手艺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我们问他,打算做到什么时候歇下来?他说,做到脚直,只要眼睛不瞎,他的手脚就不会停下来。一旁他的儿子告诉我们,他父亲爱这个行当到什么地步,师傅传给他的那个木工具箱,就算睡觉他也要放在床头,说那样睡得踏实,好似箱子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几乎一直形影不离。(二)我们美栖村人把箍桶匠叫“圆木匠”,大概是所做器具多是圆形的缘故。洗澡的木盆,脚盆;厨房里的蒸桶、米桶、饭桶、水桶、担桶;打井水的量子(一种有提梁的木桶);房间里的洗面桶;农用的掼桶,嫁女时的提桶、果桶,子孙桶;小孩的困桶、立桶,还有难登大雅的恭桶……一应俱全,老宗样样拿手。记得那时候,老宗还有一个“大肚子”的绰号,叫他大肚子,当然是肚子大。那肚子从里到外,有五六圈赘肉,堆满油膏。西瓜似的的脑袋好似省去了脖子,跟那大肚子对接了。我们上学去要经过他家门口,就常见他光着膀子,坐在泡桐树下,卧在稻草蒲团上,泡桐花一朵一朵悠悠飘下,落在他肚沟里,看上去像镶了紫花边的一朵大白莲花。记忆里还有这样的画面:干活时,他欢喜把明晃晃的竹篾和铅丝一圈圈绕在肚子上。到了紧要关头,猛地抽出一根,手下轻轻一旋,箍圈收得紧紧,再上了调好的腻子,滴水不漏,美观耐用。大的修理和制桶,一时半会无法完工,须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于是,更多的时候,美栖村河边,就有一胖汉子坐着,打着簸箕大的哈欠,在他的蒲团上,推刨,擦削,比画;每块木板都细细刮光;留出木桶的腿,打箍、刨光……几十道工序后,再用木榔头反复敲打木桶的外壁和内壁,这时整个村子都会发出“砰、砰”的回响声,直到桶口和桶底都敲圆正。一村人都会竖起耳朵细细的听,如果哪天哪个人没有听到老宗的木榔头声,那一天就像没吃盐一样不惯常。而老宗的身边,总是围了一群人,有的端着饭碗,有的捧着茶壶,大家饶有兴致看着他的手变魔术一样灵活翻转:用腻子补上小细缝,每只圆件,要漆三次,再阴干。刷过桐油的木器与他一起在树荫下,发着说不清的气味和亮光。拨弄着千军万马的盆桶,他像一位稳坐八卦阵中的将军。那些目不转睛围拢着老宗的观众们,有时也闭眼吃醉样,两手情不自禁拂在老宗的木板子上,那陶醉的样子跟街上茶馆里牵胡琴的瞎子一模一样。(三)过去的年代,老宗可是个讨喜的主,只要他挑了他的那副行当出门,走村或串巷,都会引来一圈人。“箍桶哎,修桶;修桶哎,箍桶……”他一路叫着,唱歌一样。其实不出去招揽,他的活也干不完。但他就欢喜把头发梳得滴溜顺,整得雪亮雪亮的,出门吆喝。他喜欢到处游走可能跟他师傅有关。他师傅姓蒋,是个游侠,到云南马戏团和戏班子学过艺,不仅会唱戏,还会策把戏(变魔术),一张钞票贴在手臂上,点火烧掉,师傅却能在蜡烛芯里抽出来;一块手帕,揉皱再摊开,再掀起时手帕下飞出两只大白鸽子,鸽子还在人群里扑落落大胆飞。那两只鸽子从哪里来,无人猜得出。不过师傅真正谋生的手段是箍桶,他也只把这个手艺授给了老宗,对他说这才是本分人该着的道。师傅晚年不知何因谋了一份伪乡长的差,又稀里糊涂自杀了。师傅不在了,但师傅一些作派影响了当年的老宗,老宗开朗,爱逗笑,爱大碗喝酒。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宗干着这个箍桶独行,凭手艺吃饭,在村里,生活条件很是不错,一早他家就砌了楼房。也常见他妻子挎着大篮子,从我家门口走过去村口的小店,又“杭育杭育”头顶着篮子过来。十几个小孩就被她吸着一路唱山歌。那一篮子烧酒,切好的猪头肉,带着磁力一般一路飘香,吸引了全村人的眼睛。最叫人艳羡的是,他们夫妻在泡桐树下,脚对脚,手对手吃夜饭,吃酒,吃猪头肉,老宗敞开白白宽宽的胸膛,他妻子散开了蓬松的发鬓,哗啦啦笑着同过往的每一个人搭讪。到夜半,还有酒气飘散不去。活脱脱羡煞神仙的日子……(四)时代变了,塑料品、铁和钢铝制品大行其道,圆木这门手艺看似要没落了,老宗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忙到团团转,他干活时,也没有一群人伸长脖子围观着,特别是到了夏天的淡季,有时他只好用搓麻将来打发寂寞的时光。老人现在住着一间瓦房,屋子由一堵墙隔成前后两截,大门里摆着吃饭桌子,这也是迎宾待客的场所,桌子四周几乎没有放脚之处,全部堆满材料和半成品。一只差不多一人高的盆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老宗说这是城里人慕名而来订制的,说是洗不惯那种冰凉滑腻的浴缸,还是木澡盆占地少,又保温,城里人讲这叫“返璞归真”。今天下午三点,就要由老宗儿子雇了车送去城里,价格是元。一墙之隔的,算是老宗夫妻的卧室,但又是一个作品展览馆。局促的空间里,几十个木桶叠在一起,老宗说那是米桶,米桶上一撂锅盖,老宗说,最近来做锅盖的多起来,玻璃和铝的盖子,蒸出的米饭,没法吃,至少他们这代人是拒绝的。用木头做的锅盖,烧出的米饭,杉木香气融入米香,粒粒干爽晶亮,那才叫吃饭啊。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洋盘,外行。老宗说他今天下午还要加工两个锅盖,杨家村有人等着“进屋”用。我们说想看看他的手艺,老宗腼腆的同意了。一块半人高的原木大料,老宗没几下就利索的用电锯锯成几块,要不是我们知道老宗的年纪,真不敢相信眼前的是一个耄耋老人。老宗说他年上了年纪了,手里力道不如从前,不然,还是原来的锯子好使。我问他不用尺子量尺寸吗?他说做了一辈子,活儿到手里尺寸已经在心里了。一块长长的木板抵在胸前推刨,老宗额头上渗出密密汗珠。我发现老宗有打赤脚的习惯,他说那样方便自在。他又用挖刨刨出光滑的曲面,但是面前除了一堆刨花,没有多少废料。老宗说,一个圆木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省料,能短一尺的,绝不用长一寸。每一粒石子都有它的用途,稍微成器一点的边角料,老宗也会让它们物尽其用。说着他捡起地上一个小木块稍微擦削一番,就成了几个榫卯,之前地上还看似毫无关联的板子,在老宗一转一折之际,用上这几个榫卯,竟然拼接成了一个散发着淡淡木香的锅盖雏形。老宗说,现在网上淘宝店卖的木盆,都靠钉子和胶水,他简直不敢想象,这还叫手艺吗?用钉子的盆子,用不上几年,全是锈斑,很快散架,他也不希罕现在时兴的橡木和香柏木盆,他说他一辈子只用杉木,他指指屋角一只辨不出颜色和年代的盆子,说是他爷爷那代人的东西了,现在还用着,杉木千年不腐。老宗还让我们挨个摸摸他做的锅盖光不光滑,“瓦匠看边边,木匠看尖尖”,“瓦匠怕看,木匠怕摸”,老宗说,圆木匠手艺怎么样,刨料是入门功夫,榫头接合拼缝则最看出木匠手艺高低。圆木匠还要讲一个“圆”字,把不成形的木板严丝合缝拼接成一个圆形器物,就是一个圆木匠追求的“功德圆满”,这个“功”,怕要修上一辈子。这也正是圆木的精髓。当我们几个争辩是上清漆还是桐油更好时,老宗显得激动起来,他指着自己的工具箱,这个是我师傅传我的,少说也有八十年了,他搬起箱子往地上一使劲,你们看,坏没坏,杉树的,能用一千年,桐油是天然漆料,又防蛀又耐热,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我就喜欢闻桐油的味道。对于勾兑了清漆和松香的混合桐油,以及使用方便的清漆,老宗都是不屑一顾。他带我们到后门指着一只木浴盆叫我们看,有人几千元网上买的,一年不到,坏了,说是让他修。钉子胶水糊的,油漆漆的,能长久吗?说到手艺的传承,老宗说目前为止没有人来向他拜师,儿子宗永平算是他的传人,让他欣慰的是,儿子料刨削得基本合格,不过手里的感觉和老宗比还有不少差距。儿子平时在乡里的某个私营企业上班,闲暇时给老宗打打下手,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对圆木这个活还是有感情的,至于能不能像老宗那样以此为营生手段,他儿子还不敢确定,毕竟这是一个与以往大不一样的时代。80岁的老宗早没有了过去的那个大肚子,相反,他看起来有些消瘦,坐在苍翠欲滴的泡桐树下,他锤着,锯着,头上全是木花花,像一只满身弯弯卷发的山羊。重复着八十年前简单而纯粹的动作,他躬着身的样子,又多么像一个宗教徒,蓝天白云下,他虔诚和醉心的表情,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头屏息凝视。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sljz/1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