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等。名称虽繁,但其病因、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疖、痈。

本病多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之品,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证。

1.诊断

(1)临床表现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①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6cm,但根深坚硬,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②中期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

③后期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一般10~14天可痊愈。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象洪数等,此乃疔毒走散,发为“走黄”之象。

(2)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必要时应做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2.鉴别诊断

(1)疖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2)有头疽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皮肤即有一粟米样疮头,逐渐形成多头或蜂窝状;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cm,病程较长。

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切开排脓、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切忌早期切开引流。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伴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壮热口渴者,加竹叶、石膏、知母。

(2)火毒炽盛证

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痛甚,加乳香、没药;不易出脓者,加皂角刺;便秘者,加生大黄。

2.外治疗法

(1)初起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水调外敷。

(2)脓成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疮口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其他疗法

(1)中成药蟾酥丸,~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次

g,每日2次。

(2)西医治疗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hxcf/1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