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

为泻下剂,寒下,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组成:大黄、芒硝、桃仁、丹皮、冬瓜仁。

用量:大黄四两(12g)、牡丹皮一两(3g)、桃仁五十个(9g)、冬瓜仁半升(30g)、芒硝三合(9g)。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用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症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

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配伍特点: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则痛止

运用:本方用于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小便自调,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

禁忌: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妇或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附方:

清肠饮:

组成:金银花、当归、地榆、麦冬、元参、生甘草、薏苡仁、黄芩

功用:活血解毒滋阴泻火

主治:大肠痈。

鉴别:本方与大黄牡丹汤同具清热活血消痈之功,均用于肠痈。但大黄牡丹汤长于泻下破瘀,用于肠痛初起,少腹肿痞伴便秘或大便涩滞不畅者,而清肠饮长于解毒、滋阴,用于肠痈屡发,毒甚且伴口干、舌红少津等阴伤表现者。

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的比较

三方均是大黄牡丹汤的化裁方,均能治疗阑尾炎。

阑尾化瘀汤以行气活血为主,用于瘀滞型阑尾炎初期,或阑尾炎症消散后;

阑尾清化汤以清热解毒为主,用于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

阑尾清解汤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重要文献: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千金方衍义》: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消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成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

《别录》治腹内结聚,戒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未成脓之专药。

《金鉴》引李彣:大黄,芒消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

《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故用大黄之苦寒行血,芒消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张军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如何复色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hxcf/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