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探讨
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S.ItoS.Imai)Singer],又名:山鸡枞,臭鸡枞、松口蘑、松毛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的高等野生食用菌[1],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野生菌中的珍品,具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9种其它氨基酸,11种矿质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别是松茸所特有的口蘑氨酸、鹅膏氨酸、松茸醇等59种芳香化合物[2],构成了松茸的独特风味。松茸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治疗糖尿病、抗癌等功效,是真正的天然野生绿色食品,保健佳品。松茸生境独特,生活史复杂,分析松茸的生长习性及改善松茸生长繁殖的条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利于南华经济的发展。 南华县是“野生菌王国”,是中国野生菌之乡,也是云南省20个松茸基地县之一,以盛产松茸闻名于世。南华多山。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6%,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61.2%,广袤的森林资源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为松茸等野生食用菌生长繁殖提了优越的条件,这也是松茸产量高、品质好、价格贵的因素之一。南华松茸以货好质优,名扬海内外,直接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形成了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交汇地带上的野生菌集散中心。松茸经济在南华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松茸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缺口极大,如果不采取保护性培育措施,松茸资源将会枯竭。多年来南华县采取了“保护松茸资源、优化松茸环境、致富黎民百姓”的措施,松茸的产量是逐年上升的,分析总结松茸山林养护技术,既对所有松茸产区都极具推广应用价值,南华松茸也将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松茸的生长历程 南华松茸的生长期,在一年内是较短暂的,若气候适宜,出菇量大,采集时间长;气候不适宜,出菇量小,甚至不出菇。出菇时间一般在7~9月,季节性降雨提前,出菇也提前,降雨减少,出菇量也减少,必须在有菌源的地方才能出菇。一般将能够出菇的地方叫“菌塘”或者“菌带”、“菌窝”,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能生长松茸,它必须与松树“菌根”共生,才能产生松茸。大量的菌丝纽缠起来形成“菌根”或“菌索”不断地向土壤中吸取水分、有机养料和无机盐,子实体就形成了,刚出土的子实体,将其叫做“童茸”,不能采集,必须长到~g时方可采收,这时采集的松茸品质才好;在“菌塘”周围必须留种,将开伞的松茸孢子遗留到土壤中,或将过熟的松茸撕碎,散发到有机质或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中,这就是简易的松茸播种方法,来年观察松茸生长情况,扩大松茸菌丝的分布范围,也可以提高松茸产量。松茸虽然在7~8月大量出菇,但4~6月,松茸菌丝和孢子并没有停滞生长,它仍然不断地向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12月至次节1月,土温、气温较低,但由于植被的覆盖作用,土壤温度均在10℃以下,但孢子也不至于死亡,只要水分适宜,仍然能够产生菌丝。因此,冬春干旱严重,是自然状况下制约松茸产量的因素之一。松茸土壤没有足够的水分,要产生松茸,是不可能的,松茸小气候,是以大气候为背景条件,因此,保护了植被,就是保护了松茸生长的环境条件,这就为提高松茸产量提供了必要的外界环境保障(图1)。 3松茸生长的理想环境 松茸在南华山区广泛分布,在森林中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平缓,广袤的山林哺育着松茸的生长,森林气候不像城市气候那样冷、热、干、湿来得突然,冬天积雪很少,但空气湿度大,常有雾凇,霜冻不突出,林下集满厚厚的树叶,树叶腐烂,形成30~50cm厚的腐殖层,正是这些腐殖土和适宜的森林气候孕育了野生菌类,为松茸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1)郁闭度。0.4~0.8,光照只有30%~40%就够了,光线很少直射松茸子实体上,光照强、植被少的地区,几乎不出松茸。 (2)纬度。南华地处北纬24~27°之间分布较多,是松茸的主要分布区。 (3)海拔。多分布在0~m之间的林间缓坡地段,尤其在2~m之间比较多。 (4)生态型。松茸营腐生生活,是一种典型的共生菌,纯林树下很少生长松茸,郁闭程度大(85%以上)的林下几乎不出松茸。特殊的土壤、气候、共生菌是松茸生长的特殊环境,保护好松茸生境,就有利于松茸子实体的形成。 (5)温度。温度的变化决定着松茸生长量,最适温度在20~28℃,年均温差不大,冬暖夏凉,气候湿润,秋季多雨时节出菇量大。太寒冷的地方多雪多、多寒流的地方也不生长松茸。 (6)湿度。相对湿度85%~95%,多雨多雾时节出菇量大,深厚肥沃的腐殖层,给林间带来了饱和的水蒸汽,孕育了松茸的生长。湿度愈大,有机质分解速度愈快,松茸营养愈多,产量品质愈好。 (7)降雨量。年降雨量较大,年降雨量~mm之间,这是松茸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干燥地区几乎不出松茸。在南华,1~5月,几乎没有松茸上市。 (8)土壤。中性偏酸,pH值接近5.5~6.5之间,树木生长旺盛,碱性土壤中不长松茸。 疏松、多孔、有机质丰富沙性土壤、红壤,栎类、落叶树种多的土壤,松茸生长量也大,产菌潜力也大,这样的土壤,是生产潜力大的理想土壤。 4松茸的植被特征 4.1植被类型 (1)乔木层。主要是云南松、滇油杉、华山松、红松(黑龙江)、赤松(吉林)[3]、石楠类、大树杜鹃、青冈栎、桤木、大果厚皮香、银木荷、西南木荷、紫花油麻藤、毛竹、麻栎、油栎、栓皮栎、槲栎、菠萝栎、白栎、红栎、高山栎(川、藏)、滇杨梅、大树杨梅、黄栎、苦槠栎、桤木、野柿子、喜树、香椿、臭椿、君迁子、黄莲木、棕榈、滇朴、滇楸、红花木莲、滇樟、滇含笑、多花含笑、大树杨梅、四照花、杜仲、山玉兰、山樱花、冬樱花等植物的林间树下,尤其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混生的原始、次生林带,产量较大,品质较好,如松茸富集区五街的咪黑么村、开们村(彝语),正是这些植物给松茸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2)灌木层。主要有金丝桃、杜鹃花、山茶花、青刺、厚皮香、瑞香、碎米科、小石积、火棘、小叶女贞、野樱桃、滇橄榄、黄莲、刺通木、哆依树、滇杨梅、臭牡丹、山定子、野胡椒、山桂花、乌饭树、老鸦泡、金樱子、刺五加、山桂花、接骨木、云南含笑、十大功劳叶、腊梅、野梅花、三棵针、野牛膝、五加皮、楤木、羊奶果、盐肤木等。 (3)地被及草本植物。主要有蕨类、野坝科、火草、春兰、大蓟、黄精、秋海棠、骨碎补、独蒜兰、纽黄茅、仙茅、血竭、草乌、大黄、麦冬、虎掌草、龙牙草(仙鹤草)、猪鬃草、九里光、半夏、石苇、岩笋、石斛、唐松草、白芨、仙茅、紫花地丁、芒箕、毛地黄、朝天罐、里白、野生猕猴桃、地石榴、油麻藤、苦葛藤、地不容、鸡血藤、葛根、铁藤等植物。 (4)伴生菌类。主要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沙脑包、铜绿菌、栎窝、大红菌、鸡油菌、虎掌菌、灵芝菌、云灵芝、云彩菌、干巴菌、香根菌、九月菇、黑木耳、金耳、银耳、香菌等。这些野生食用菌在南华县具有分布范围广,生产周期长、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 4.2松茸在南华的分布 在南华的五街镇的开们村、芹菜塘村、咪黑么村、龙川镇的云台山办事处、岔河办事处、红土坡镇的依黑么村、沙桥镇的一碗水村、石冠山等地区是松茸出产最多的地方。 5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 5.1经营模式 5.1.1联合承包 主要是靠有经济实力的老板、企业主来投资经营管理,承包方式占50%左右,最明显的运作是:公司+农户+合作社,或公司+农户+协会。如南华有多家大型企业,每年生产的速冻松茸,松茸酱、松茸茶、松茸酒、松茸干片均远销海内外,承包了大片松茸山林,同时也保护了松茸山林,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5.1.2集体承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30%左右,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只能在自己所属林地中采集松茸,以传承彝家山寨的生活管理模式。村民们直接吃住都在山林中,采集完松茸,才回到城市和村庄里,再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彝家山寨,远离城市,空气清新、自给自足、生态保护完好,仅间伐部分薪柴作为生活燃料,多数是砍伐天然更新能力较强的树种,适当的砍伐,有利于增加光照,增加林下土温,提高松茸产量。彝家人靠采集松茸,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5.1.3个体承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10%左右,均以当地人承包。南华五街地区的个体老板,将房屋建造在山林中,一生都以管理采集野生菌为主,其中松茸收入占60%,其它占40%,通过管护松茸赖以生存的林地,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5.1.4租赁 此种承包方式占3%,彝家人富裕了,城市有识之士也纷纷进入山区租赁松茸林地,更好地保护松茸资源,同时进行松茸的精深加工,提高了松茸的经济价值。 5.1.5转包 此种承包方式占2%左右。部分山区林改过后,劳动力缺乏,将自己的松茸山林转包给他人管理采收,从中获取转包金,使林地和林木经营者获得一笔财富。 5.1.6入股 此种承包方式占2%左右,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主要在部分亲戚、朋友家族内部自发组织,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5.1.7合资 此种承包方式占1%左右,主要是部分外商同林地和林木所有者达成共识,将所采集的松茸通过储运增加产值,其它途径为自产、自收、自用,自给自足。 5.2养护技术 5.2.1保护森林资源,优化育茸环境,加强幼林抚育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松茸的生长环境,才能有效地保护松茸和林下资源。如,在松茸山林中的很多珍稀动植物,观赏植物,森林蔬菜,珍贵药材等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在保护森林的同时,也就保护了这些林下资源,创造和满足松茸生长的外界环境条件,保护松茸环境,就是保护松茸资源,是山区农村致富的根本措施。 5.2.2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村规民约,落实惠农政策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通达工程、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封山育茸”,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法,优化松茸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加强责任管理,体现“打破土地所有权的限制,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山林一直沿革为国有林地,以前是没有人管理的,土地改革后,就出现了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必须打破。实行“承包、转包、租赁、重组、继承”等多种经营方式,加速松茸产业化进程。 5.2.3加强科研培训,改进松茸品质,规范科学采收 开展松茸山林的养护技术培训和松茸采集上岗制度,使群众能够自觉地进行保护性管理,要求“科学采收、低温储运、精制加工、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环节,严禁采摘6cm以下童茸,预留部分开伞松茸,使其自然弹射出成熟的担孢子,提高菌源质量,实现松茸高产、优质、高效。 5.2.4规范市场经营,发展非公经济,科学创新管理 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松茸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松茸采摘、收购、储运、加工、出口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保证品质,提高质量,增加出口;搞好“产销物流”对接,使松茸交易市场稳步发展。 5.2.5拓展松茸文化,建立松茸基因库,发展初深加工 拟建“松茸文化产业园区”,结合城市建设和生态美食城,建“松茸”路,“松茸”展馆,“松茸”亭,“松茸”街,“松茸”巷,开发“松茸养颜”酒,“松茸”调味剂,“松茸”保健品,“松茸”养生精等松茸精品系列,弘扬“松茸”文化,将每年菌王选拔赛收集的菌王制作成标本,进行展示,对外展出,也是不可多得的松茸基因库,待生产技术成熟后,再进行综合栽培运用,一定能够给南华的松茸经济带来腾飞。做好松茸原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充分发挥松茸协会的作用,统一注册商标管理、制定等级分类标准,打造“南华松茸”品牌,加速松茸产业发展进程。 作者:罗开昌刘忠颖编辑:爱农人 来源:《绿色科技》年1期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农业技术 ↓点击预定最新农村创业技术教程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y.com/zhddpzff/1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瑞推荐集约化奶牛场乳房炎诊断与防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