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地丁,入胃经,清胃热止胃痛灭幽门
早春,乍暖还寒,对胃,是一大考验。 十人九胃,胃热、胃炎、溃疡......胃病“折磨”着很多人。 而春天里的小野菜——黄花地丁,入胃经,对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本草纲目》记载: “地丁,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黄花地丁,是春季,对受欢迎的一种小野菜,俗称婆婆丁,又称黄花郎、蒲公英等。 春季,采挖一些,做成茶,泡水喝,可以养护胃部健康。 黄花地丁,对胃部,有三大好处 好处1,可清胃热 胃热,又称胃火。 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 胃热的人,一般会出现烧心、胃胀痛、吐酸苦水、口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口气秽浊。 用黄花地丁,泡水喝,可很好改善。 《本草新编》记载: 黄花地丁,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 黄花地丁,清胃火,效果甚至优于白虎汤,并且不伤胃气,不损土。 《医林纂要》记载,“补脾和胃,泻火”。 好处2,消炎止痛 黄花地丁,被中药界誉为,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草药的“八大金刚”之一。 黄花地丁,是一味抗“炎”良药,尤其对胃炎之“炎”有佳效。 临床应用证明,单味黄花地丁治疗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均有效,但更适用于“胃热”患者。 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写道:“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 因此,用黄花地丁泡水,有助于消炎止痛,保护胃部健康。 好处3,可杀灭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超过九成的胃癌患者体内都有它,不仅和胃癌发病率明显相关,而且还特别容易传染。 很多人出现了胃痛、胃胀、胃酸等问题,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大关系。 现代研究发现,黄花地丁,既能杀灭抑制幽门螺杆菌,又能修补胃黏膜的损伤。 一项研究表明:黄花地丁,与阿莫西林、甲硝唑抗幽门螺杆菌疗效相似,且具药源广、价格低,副作用少的特点。 黄花地丁,全株入药,可采挖整株 春季,在采挖黄花地丁的时候,可以顺便挖一点根茎。 黄花地丁的根茎,营养成分更高,药用价值也更高。 根茎较苦,清洗干净,切成段,铁锅烘炒,制成黄花地丁根茶,用其泡水,养胃健康,效果更佳。 黄花地丁叶子,在春季,十分鲜嫩,用来直接蘸酱食用,或者凉拌、炒鸡蛋,都十分美味。 黄花地丁,泡水养胃,需注意这一点 黄花地丁,对于胃部健康,十分有益,但是,其性质微寒,对于脾胃虚寒者,则不宜直接用其泡水。 黄花地丁,对于清胃热,效果尤佳,但是,对于胃寒的人,就要十分注意了。 如果,胃寒,则不宜直接用其泡水,需要降低其寒性。 胃寒的人,想用黄花地丁来养胃,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发酵法,降低寒性 就好比绿茶,与红茶,经过发酵的红茶,降低了寒性,性质温和。 黄花地丁,也是一样,经过发酵后,也可以降低其寒性。 所以,微寒的人,还想用黄花地丁来养胃,不妨采用发酵方法。 方式二:搭配法,中和寒性 如果,觉得发酵比较麻烦,那么,也可以采用搭配的方式。 搭配一些温和的植物,如刺玫花、桂花、茉莉花等。 用性质温和的植物,来中和黄花地丁的寒性,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脾胃虚寒的人,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处理黄花地丁,用其泡水养胃,才更为适合。 最后,分享几种食用方法 1、蘸酱 叶子,盐水浸泡1小时后,洗净,直接蘸酱即可。 2、做菜卷 叶子,盐水浸泡1小时后,洗净。 干豆腐平铺开,放上黄花地丁,卷紧,切成段,码在盘内。 吃菜卷时,配上鸡蛋酱即可。 3、凉拌 叶子,摘选干净,用盐水浸泡1小时后,洗净,焯水,根据口味,加入蒜末、辣椒油、盐、香油等调料,凉拌即可。 4、炒鸡蛋 叶子,洗净,沸水中焯一下,切碎。 鸡蛋打散,加入黄花地丁碎,搅拌均匀,加入一点食盐。 锅中放油,倒入蛋液,翻炒即可。 5、包饺子 叶子,洗净,沸水中焯一下,切碎。 猪肉剁馅,放入大碗中,加葱花、盐、十三香、老抽调味,加入适量食用油,搅拌均匀。 再把切好的黄花地丁,放入肉馅中搅拌均,做好馅料,包成饺子即可。 6、贴饼子 叶子洗净,沸水焯1分钟,过凉水,攥干水分,剁成碎丁。 玉米面,鸡蛋,和好,加入黄花地丁碎丁,和均匀。 揉成大小适量的玉米团,按成小饼状,煎到两面金黄即可。 黄花地丁,小植物,也有大作为! 胃部不适的你,不妨泡上一杯,每天喝一点,养胃更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pzff/8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草园五一出游,赏花识中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