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汪默生刘瑾言张秀彬
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欢迎投稿组稿转发详情点上图 MEIWENTIANXIA 作家三人行 汪默生刘瑾言张秀彬
重庆市〓汪默生 难忘的中秋夜 哪年的中秋夜让我最难忘怀? 我深深地记着年。这一年的秋天,秋高气爽,让人感到很是舒服;这一年的中秋夜,月亮大放异彩,秋月是最美的!五十年来,虽然也有过肆次月华出现,但它们是不能和那年的月华相比的。可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年的中秋月是最美的!它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动人! 中秋节那天傍晚,我们全家老老少少二十多人,高兴地围坐在几张桌子前,痛快地吃过丰盛的中秋节晚餐后,一个个来到屋后小园,按着辈分大小分别找到自己认为最能看到月亮的位子。“嘿,月亮出来了!”人群中不知是谁童声童气的小男孩吼了起来。天完全黑下来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升上了头顶。母亲、姐姐和大嫂端上了各式各样的月饼、糍粑、白糖、黄豆面、花生、南瓜耔、雪梨、地瓜、香蕉......香茶。我家传统的中秋赏月活动这算开始了。 “今年能看到月华吗?”一个读初中的小侄女仰着头问她爷爷。爷爷笑了笑说:“看月华,就是看月亮发出美丽、漂亮的光华,应该年年中秋都有。但去年为什么没看到呢?就是因为中秋节那天晚上天气不好。”“不对!”她婆婆说话了:“这月华啊!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到的。要看到的人必须是有福气的人!你们曾外祖母在我小时候曾给我讲过,月华是月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开天门。这时,要是谁看到吹喇叭、娶新媳妇,以后就会发财!要是谁看到送葬、埋死人,那就要倒霉了!还有,在看到月华时,不能说话,要是说了话,就什么都没有了。”圆圆的月亮越升越高,月色越发明亮。突然,凉风吹来幽清的花香味。有人喊起来了:“快看,昙花开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在小院的北角处,几支如白鹅绒色的昙花亭亭玉立的相继开来,清香扑鼻。明月小园照,幽香轻风报,好花知时节,一现昙花笑。 中秋的天吹来阵阵凉凉的风,夜,有些深了。小字辈的一个个都睡着了,他们的爷爷、婆婆、爸爸、妈妈都抱着他们回屋里去了。一时间,小园里就只剩下我和弟弟两人,都抬着头一眼不眨地望着天空。 夜空寂静,明月皎皎。整个小城好像一切都安睡了。 我看了看手表,时间过了零点三十分。我想,月华应该出现了吧?又过了一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边缘慢慢地生出一些五颜六色的光,形成了一道圆圆的漂亮的光环,轻轻地把月亮团团抱住。光环中的月亮越发晶莹透亮,天空中的残云都慢悠悠地飘去天边,一丝不见了。晴空万里,月色如银。夜深了,凉风变得有些冷了,弟弟也喊冷,我赶紧回屋拿来两件长袖外装,各穿上身。就在这时,突然感到月亮一抖,紧接着,闪电般的亮光向天际间一洒,整个天地间霎时一片雪亮!这时,月亮的光环不见了,正觉得奇怪时,却在离月亮很远很远的天边,发现了一道和月亮光环一样好看的很大很大的光环,向着月亮,闪闪发光。“哥!开天门了!”弟弟高声喊了起来。我看了看手表,已是后半夜快两点了。这时,在不远处,响起了沁人脏腑的洞箫声——‘小放牛’的曲子响彻夜空。在这蓝灰色的夜空中,奇迹再次发生了。天边飘过来洁白如棉的祥云,跑在最前面的,是一头毛驴,一个神仙般的老者背对着月亮骑在驴背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很专心地看着。我想,这是谁啊?“是张果老倒骑驴看唱本!”弟弟和我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紧接后面还有一朵祥云,它是斜着由下向上,直对着月亮飘去。看似一个女子,花枝招展,穿戴讲究,双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舒着长长的水袖,带着修长的身躯,以漂亮的舞姿飞舞着。我想考考弟弟:“弟,她是谁?”“这还用问吗?是嫦娥奔月!” 今夜美景愿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寻?这时,我想起了几百年前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中秋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我在想,难道苏东坡曾看到过的中秋月华和几百年后今晚出现的中秋月华是大致相同的同一美景吗?看来,我的回忆应该不是梦境了。 这时的月亮显得是那么的高贵和姣好,如同标致动人的少女,向人间发出灿烂的微笑…… 陕西省〓刘瑾言 瓷之恋 女人骨子里对于光洁明亮、晶莹剔透的物件感兴趣,比如珠玉,比如水晶,比如雪花,比如瓷器…… 小时候的记忆里,外婆家的老屋里后墙根是一张颜色深沉的长条桌,桌上郑重其事地摆放着一对白瓷筒瓶,老碗口粗,一尺来高。里面放的不是书画卷轴,而是插着一两个鸡毛掸子。我每次觊觎想爬上桌子去摸,总被大人们呵斥,只能趴在桌边看着那上面淡墨素青的山水画。后来长大,终有机会抱在怀里赏析,才知道它原来特别轻,透过光能看到手指的影,敲起来清脆悦耳。外婆说这瓷瓶是外爷祖家的,应该不是什么古董,只是一件有些年岁的摆设而已,何况多次修补过,并没有多少价值。我当时只是好奇,看着那些修补钉眼,这么易碎的东西,怎么就可以补呢,看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是真的。现在想想,外婆是民国16年出生的,也就是年,而外爷又比外婆大了整一轮,算起来,这对瓷瓶也至少有百年岁数了。 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怎么会没有瓷器呢?七十年代的人们,日常用品都以搪瓷为主,既结实又轻俏,所以我对瓷器的初识就是那对瓷瓶。后来,家里也用瓷碗、瓷盆之类,却都是粗瓷,用上几年就磨掉了釉彩,没有了一点美好。等到参加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各类档次的瓷器走进寻常人家,于是我经常在超市、日杂百货店流连忘返,看着一件件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瓷制品,禁不住就买,无实力购买大件,小碗、口碟、汤勺就陆续采购了不少。我可以说对陶瓷常识一无所知,纯粹是被它们的美丽所吸引。看着一件件晶莹亮洁、花色雅致的瓷器,便爱不释手,觉得能用眼睛欣赏它们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去年春天,我有幸去了蜚声中外的“世界瓷都”——景德镇,近距离却又只能是粗略地感受了一番瓷器的前世今生。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的诗句盛赞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历史距今已有多年。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据考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不仅展现出“瓷都”的发展史踪,更写出了景德镇瓷器的国际地位。 在瓷厂的作坊里,一排排造型各异的瓷胚,端庄静穆,古朴素雅,展现着陶瓷的古老神韵,工人师傅稳重灵活、如同杂技般的制胚手艺,在我看来近乎神奇。瓷器陈列室灯光璨射的柜架上,那些光洁如玉却风格迥异的瓷器珍品——“青花”素静雅致、“玲珑”晶莹灵秀,“粉彩”妩媚多姿,“色釉”端庄大气,面对不同凡响的四大名瓷,除了惊艳,再无言语。怪不得它初传欧洲就被贵族们视若瑰宝,重金收藏! 感慨之余,思索万千。倘若没有烈火的焚烧,没有工匠的造型,没有师傅的传神画笔,何来如此璀璨的光芒?何来“明如镜、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赞叹?一双双智慧的眼睛,一双双灵巧的双手,一道道精细的工序,一层层神奇的釉彩,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件件精致的瓷器,就像经历磨难方成佛的修行之人,在顿悟的瞬间,散发出神光,耀了凡人的眼,收了凡人的心。 有人说,瓷器如同美玉,同样是无价的东西,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眼光,我却不以为然。美玉先源于天然,后经人工雕琢,最终成为宝物。而陶瓷却是完完全全人工打造,是国人高超智慧的结晶,原料仅仅是高岭土,经过练泥、拉胚、印胚、刻花、施釉、烧窑、彩绘……72道工序,经历℃以上的高温焚烧,经过能工巧匠们的精心制作,最终锻造出的美轮美奂、莹润如玉的珍品。这就是技术、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艺术,这才成就了民族瑰宝的名声。 我无可救药、却又无可奈何地挑选着它们,深深无奈于这些精美器物的昂贵,恋恋不舍于这些美丽器物的魅力。可是,当我带着不可尽得的巨大遗憾,无比炫耀而满足地回到家中,却又陷入无比的纠结——看着这些玲珑剔透的瓷器,薄透轻盈,柔润晶莹,似乎吹弹可破,觉得用它来喝茶、吃饭,简直是暴殄天物、骄奢淫逸,如此美好的器物,生来就是让人欣赏的,我怎么舍得用啊。 上海市〓张秀彬 嶙峋小草 我非玩物雅士,仅会潜心寒窗铁砚。 不料有一天,离别多年的发小到访,发现我的书案上摆放着一盆别致的盆景,不禁问曰: “贤兄也有此番雅趣?……” 于是,尘封多年的话匣子顿时被久违的挚友打开—— 半个多世纪以前,吾等正值青春年华,曾在心中默默立下“雄心壮志”——为祖国海军建设奉献一生。没有想到,“大革命”的洪流把我和紫燕二人带到了祖国边远的“十万大山”之中,从此我的学术生涯便远远地偏离了预定的“航道”。 那是一个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高原山地——举目望去,“层峦叠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不知那山之后还有哪山?好不迷茫!瞬间,仿佛曾经有过的所有理想全然化为满目的成烟碎梦…… 紫燕与来自其他高校的两位女生一同被安排在一个“集体宿舍”住下,三位男生则各自零落到老乡家中。公社“革委会”主任算是对我这个准公社秘书特别“眷顾”,安排我独居一隅小茅屋。 公社所在地不过是一块十分“稀罕”的不足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地——被当地人俗称为坝子。我的小屋就在坝子北面的一个山坡上,开门就是遮天蔽日的攒簇层峰。 屋里勉强能放上用木板铺就的单人床,离床沿不足一个跬步的地方再支起一块手臂长巴掌宽的木板条,便是我的“书桌”。夜里,除了山坡上的虫声,仅剩孤灯在闪烁。寒风阵阵,还要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冷意都往我的怀里钻…… 曾经志满意得地迈入那令人神往的“世界名校”朱红大门之时,有谁会想到五年后,竟会孤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不过,紫燕倒很想得开,或许是从小深受家庭父辈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我消沉极度之时,送上一味“良方”——“此心安处是吾乡”!曾记否?《岳阳楼记》有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是啊!年轻人志在四方,何处不是吾家?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天有不测之风云,苍天岂能尽人意?一次,去边远山寨调研过程,在一处极其险峻的狭长山路上,为了帮助她人之步履维艰,而她自己却不慎跌落悬崖,待到众人找到她时,已经魂归故里…… 如此短暂的相处却随之天地相隔,从此她成了我一生永远抹不去的悲伤与思恋。 望着眼前的大山,我爱不是,恨也不是…… 忽然间,低头发现,就在我脚下的石头缝隙里有一株小草正在竭力探出头来,好像在渴望鉴赏夜空里那美丽的星光,也在窥视着我—— 我下意识地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株可怜又有点可爱的小草——想来,她是随风飘落在这石头缝隙里的一粒草籽——不!她是紫鷰的化身,正在凭借着自身的毅力向世界展示她顽强的生命力…… 是啊!那稚嫩的身躯正在尽力显示出倔强的意志——决不能让这巨石压弯了自己的脊梁骨! 我入神地看着,也在琢磨着,终于我从这只小草的意志与智慧中进一步悟出了世间万物灵性的真谛——“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山里的晨曦,微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我总要先来到门前的巨石旁,向沉睡初醒的小草,问个早安——露珠沿着石头边缘滑落到小草的脸上,她在朝着我微笑,似乎在说——听,微风伴奏,禾木在低吟浅唱,多么悦耳,何不曼妙? 每每“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后,回到栖居的小屋时,便不由自己地蹲在小草的边上,观赏她那婀娜的身姿,正在一天天地从石头缝隙里往外舒展自己的身躯——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她从自己的胸膛吐出了小小的花蕾——悄悄地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顷刻间,相思再现——“……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绵延不绝! 心想,唯有不让紫燕“魂不苦,心能安”,我必须去实现她的夙愿—— 可不是?站在山峰上,极目四望,周围突兀挺拔的鬼斧神工尽收眼底,秀色美景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渺渺茫茫,犹如置身于一幅多彩的山水画之中,还有身边的紫鷰小草在陪伴。 记得,当我们踏上这绮丽的“夜郎国”之始,她就对我说:这是一块被历史尘埃蒙上的绿宝石,需要我们“臭老九”们用有限的知识去揭开那羞答答的面纱。 面对着眼前的贫寒与自然美景的反差,如今我能够做到的就是——为改变边远山区的贫困与落后,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是紫鷰对我的期盼。 成年累月,踏遍了“天上下雨地上涝、头顶艳阳地里旱”的老天“恩赐”之地,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我为少数民族兄弟送去了丰富的科普知识,还帮助他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技术难题——构筑水库,建设小水电,村村还通了广播——让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山水之间…… 其间,不少布依族、苗族、瑶族等的父老乡亲们成了自己的莫逆之交。一位瑶族兄弟小蒙还深受我这“小资”情结的影响,每到我的栖居之所,也必到那巨石旁观赏起被我精心呵护的小草…… 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中获知,这株小草叫作紫花地丁,老乡们就叫她“地丁”。 一晃,九年过去了。随着改革的春风吹进这边远的山坳,“被揭开羞答答面纱的绿宝石”正在绽放异彩——大桥飞渡,天堑变通途,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在高原山区腾空而起…… 欣慰之际,我也有幸通过了研究生招生考试,踏上了去祖国首都接受学术深造之途,一路上却难依难舍…… 三年后,在即将离开京城赴任于上海新的教学岗位之前,我回到了那雨情绵绵的小茅屋。 小蒙从我的去信,知晓我的行期,早早就等候在我的屋前。待我准备再去瞧瞧那巨石缝隙里的嶙峋小草时,才发现她已经不在了…… 纳闷间,只见小蒙双手捧着一个小花盆,上面正是那曾经令我魂牵梦萦的在巨石夹缝里默默生活着的小草——紫花地丁,在小草的两旁还特地放上了两块十分别致的小石头。 感叹啊!知音何在?——唯小草与小蒙兄弟而莫属!整整九年的相伴相依,早已知根知底。——他要我把她带上,因为我思恋她,她也不愿意离开我! 望着书案上的小盆景,顿时眼前一片模糊,仿佛又听到了那久违的天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发小与我相对唏嘘,落下的两行泪珠已经浸湿了紫花的花瓣——融进了紫燕的胸怀——我的思绪万千,她全理会了…… 征稿通知 为推介中国作家的风采和骄人成绩,《中国散文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rybw/10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