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选|手足口综合征

本病是以发热,手、足、口腔发有疱疹为特征,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临床常见发热,流涕,不欲进食,手足心、手指、足趾背分肉之际可见疱疹,相对而生,甚至肘、膝等部亦出现皮疹,呈充血性红斑,或丘疹或疱疹,小如粟米,大如豆粒,有痒感,溃后痛减,口腔及舌咽腭部充血,并有散在的疱疹,破后溃疡,形成口疮。

该病多由于感染湿热疫毒之邪,自口鼻及肌肤所侵入,并蕴结于上中二焦,内伤脾胃与肺。因湿热重浊粘腻,与热毒相结,则充斥肌腠、四肢、口腔,深入于血,外发红疹溃疡后作痛作痒。由于脾主肌肉,达于四肢,开窍于口,因而湿热之毒自血循经入络,外发脾之四末手足指端。手足指为气血难到之处、湿热易于积蓄之所,严重时可及手足掌心等处。湿热上蒸于口,因而口腔舌咽腭峡溃疡,形成手足口综合征。

主证本病初起手大指及足大趾有红色斑丘疹,稠密,隆起高于皮肤,内含粘液,作痒作痛,溃破后有溃疡面嫩红外露,口腔舌唇峡溃疡作痛,甚而咽腭峡舌满布溃烂,时流口涎,因痛而不欲进食,烦急不安,尿黄而少,甚而并发高热。舌质红,苔白厚腻,脉象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化解毒。

方药芦根、白茅根、杭菊花、板蓝根、白僵蚕、生石膏、金银花、青连翘、炒桅子、蒲公英、大元参、淡竹叶、木通。

加减手足口综合征主要是由湿热毒邪所引起,但在临证中湿热毒各有所偏盛,或湿热并盛,或毒热并重,因之药物亦应有所偏重。其湿偏重者,加藿香、佩兰叶以增强芳香化湿浊的作用;热偏重者,除生石膏加量外,还要加丹皮、紫草等以清热凉血;毒邪重者,加紫花地丁、大青叶、败酱草等以清热解毒。

典型病例

杨某,女,4岁,门诊病历,年5月20日初诊。

发热1天,体温39.5℃,少汗,口腔多处出现糜烂红晕,尤以舌尖边部溃烂为甚。手指与足趾有红色斑丘疹,部分丘疹中心隆起,内含水液,呈水疱状,其分布稠密,隆起高于皮肤,痒时抓破流水作痛。颜面躯干、四肢无皮疹及水疱。不欲进食,烦躁不安,大便未行,小便黄少,舌质红,苔白厚腻,脉象弦滑而数。

辨证:内蕴湿热,兼感时邪。

治法:清热解毒,芳香化湿。

方药:芦根15g,白茅根15g,生石膏24g,板蓝根10g,杭菊花10g,桅子6g,青连翘10g,金银花10g,大元参10g,蒲公英10g,藿香10g,木通6g。水煎服,3剂。

二诊:服前方后身热见退,体温37.5℃,手指与足趾丘疹已收敛,痒痛已止,神清见安,略能进食,口腔溃疡见少,仍有一小块溃疡面,大便日行一次较干,尿黄见清。舌质略红,苔白略厚,脉象弦滑。此系余邪未尽,继清余邪化湿为治。上方加紫花地丁6g,佩兰叶10g。服2剂后痊愈。

该病据载传自域外,从证因来看当属温病的湿温范畴,多由外部水湿污染而得。其邪多侵肌腠,蕴蓄脾胃,发于四肢手足、口腔。邪侵上焦肺卫较轻,有发热或不发热者,流涕,或咳嗽等症;发于中焦气分证情略重,多见壮热、少汗、烦躁不安等症,其手足疱疹、口腔溃疡亦相应加重,但在治疗上,药法得宜,取效亦捷。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宋祚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1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