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了北京动物园科普馆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艺术展览,展出的科学手绘作品涉及植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其中有一条花蛇栩栩如生爬在墙上,太震撼了。

以下是无剪辑原声录音播放。

录音里先后出现的人物有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翁哲老师讲秃鹫。手绘师吴秦昌老先生谈手绘海南地不容往事以及月季画、苔藓画、猕猴桃画相关趣事。画展工作人员谈蝴蝶画。

以下图片按录音顺序依次对照收听。

每个周末都是动物园的旺季。进入动物园后,左手穿过人流经过水禽湖,再右转经过火烈鸟馆,直行米就是科普馆了。

发现了火烈鸟的颜色有差别?是火烈鸟年龄不同,颜色不一样。面对孩子看到的动物会有各种的疑问,记得看过一本书叫《动物行为学的另类观察》,比较有趣,是一个动物饲养员的长期观察笔记。感兴趣可以搜索。

进入展览大厅就被正对大门的一抹紫色吸引了,紫花地丁和中华虎粉蝶在大自然中比较常见,这两个物种都单独见到过,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看到虎凤蝶落在紫花地丁上。紫花地丁在春天开花,现在是种子成熟期。

现在到公园里找紫花地丁应该是上图的样子。要么是顶着一个小地雷一样的蒴果;要么果皮已经开裂,酱黑色的种子均匀排列在的小船儿一样的果皮里,油亮油亮,滚圆滚圆滴,像一个个小炸弹或者更像小药丸,自然天成。

黄喉貂(diao)没拍图片,把貂字读错了,没文化太可怕。貂皮大衣没穿过,这次总算见了貂了。

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在北京动物园里看到过,特征明显好辨认,尤其红腹锦鸡的雌鸟和雄鸟外观差别比较大,印象中在大熊猫馆边上。

蝗虫

上图是雄鸳鸯,下图是雌鸳鸯。雄雌和公母的解释、、、一万点暴击。

推测这两幅应该是工具手册类用图吧,让我们普通人对专业的物种差别可以一目了然体会自然艺术的魅力。

翁哲老师的《秃鹫》,这里局部截图先对个眼神,欣赏要到现场去。除了这副之外还有他的羚羊、狼等精彩素描都有展出。

一株草莓完整的植物形态手绘。科学手绘首先是根、茎、叶、花、果各个器官的植物学形态表现准确,其次体现出美感。须根不能画成直根;叶片边缘轻微的浅裂,不能因为美感需求画成全缘没有了裂痕。

木棉是南方常见树木。一树红色木棉花,在北方只能想起合欢树,点点红韵,跟南方浓烈的红色相差甚远。南方红花树里,刺桐、凤凰木、扶桑花都正在开放,各有特点,第一眼都红的吸睛。

现在是木棉果成熟时期,深圳的朋友在街头拍到飘落的木棉。

吴秦昌老师讲解创作《海南地不容》的那年往事,被老先生对科学的认真和执着感动。看着这张图瞬间想起植物学课本的插图。

对于蝶和蛾的区别,触角和翅膀都是区别的重要特征。蝴蝶的触角棒状,静止时翅膀竖立在身体之上;蛾类的触角各种各样,一般羽状较多,静止时翅膀平伸展开。

吴老师拿着自己手绘猕猴桃花和茎叶的作品,对照另一位老师猕猴桃果实作品讲解。

手绘画里有十几种猕猴桃,内环是猕猴桃外观图,外环是对应内环猕猴桃的切面图。能画出切面,这位老师一定都尝过了,十几种猕猴桃,流口水了。自然艺术这个词语第一是自然,第二是才是艺术。为了展示自然就要把这个植物所有的器官形态研究清楚,甚至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吴老师介绍苔藓手绘图时提到两位深圳的手绘老师,她们的苔藓作品一定要来现场看,这些作品只有到现场来看才能感受到,自然的艺术美。用手机拍的全是反光,细节全糊涂了。

科学手绘画的手绘师在国内比较少,没有相关专业学科,大部分都是自然爱好者半路学习,创作。翁哲老师原本计算机专业,在年度BBC“野生动物艺术家大赛”国际鸟类分组获得亚军,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应该是国内自然艺术绘画比较高水平的荟萃。展览作品大约有九十幅左右,再附上几张随拍吧。

关于本次看展的正确姿势

展品的水平视线比较适合成人,带娃看展姿势要臂力,比平时更哆嗦、、、

轮椅上看展姿势,标配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讲解员。

带娃看展的超级奶爸,这才是最正确的带娃看展姿势。

科普馆里的小乌龟

意外收获

现场老师指导,即兴手机涂画长颈鹿。老师说只要爱画就行,对于这么好的单身女老师,首图致谢。

往期精选

蒲公英麦花香夏天戴围脖的小草

长按↑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