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赏析重度痤疮顽固疾,巧用经方见效
李明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传承人,四川省第四、五批名中医,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疾病。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举其验案一则如下。 谢某,男,16岁,于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患有面颈部重度痤疮4年余,经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体型偏瘦,面颈部散在痤疮,最大约5×5毫米,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伴有疼痛,纳谷佳,寐可,小便调,大便1天1~2次,质地时干时稀,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合清胃散加减。柴胡20克,黄芩30克,桂枝5克,赤芍15克,黄连12克,石膏30克,升麻30克,夏枯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皂角刺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茯苓15克,丹参30克,防风20克,辛夷10克,千里光15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毫升,分3次饭后温服,忌辛辣饮食。 二诊(年12月5日):面部脓疱较前减少,余症如前,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微滑,于一诊处方中加入桃仁10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年12月19日):面颈部痤疮较前减少,最大处的痤疮减小为2×1.5毫米,皮肤较前转淡,脓疱消失,疼痛感也较前减轻,大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但结合舌脉来看,患者目前体内湿偏重,故于二诊方中加入薏苡仁20克,服14剂。煎服法同上。年5月20日随访,症状大为改善。 按: 患者面颈部痤疮并伴有脓疱当属于西医重度痤疮。处方依据《伤寒论》第条中“三阳合病……面垢……”的描述。患者目前的痤疮以面部为主,且三阳经脉之气皆上承于面,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宗《伤寒论》辨证为三阳合病,选用小柴胡汤合清胃散加减。《汤头歌诀》载:“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加入石膏既暗合《汤头歌诀》之旨,又暗合白虎汤之意;加入少量桂枝通络,加赤芍入血分以凉血活血,加夏枯草散结消疮、皂角刺消肿排脓、紫花地丁清热凉血消肿、千里光清热消疮、丹参凉血消痈;宗《喉科家训》把主治头面风热或颊项痰毒、风热牙痛的牛蒡解肌汤中的夏枯草换做防风,故加入防风、辛夷以升散面部游离之伏火;最巧妙之处在于方中加入清热解毒利湿的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的茯苓以健脾利湿,一是防药物败胃,二是给邪气以出路。 二诊:患者服药14剂后,药已见效,考虑患者久病存瘀,故加入桃仁以祛瘀。三诊:患者服药28剂后,痤疮范围及大小均较前明显缩小,脓疱消失,药已中的,但结合当前舌脉来看,患者湿象渐显,故加入薏苡仁20克以加强祛湿之力。 *文中方药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王小兵成都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相关阅读疏肝解郁法治疗气郁发热 内容合作:-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上第一个将诺贝尔获奖皮肤再生因子
- 下一篇文章: 超全中药别名表格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