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一例冠脉CT
“心电编辑”是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一项处理技术,说是“心电编辑”,其实是CT重建数据的一种选取方法,我们将其定义为“通过人为改变供计算机使用的R波位置和/或调整计算机选择数据的规则,实现对合格重建数据的主动筛选应用,进而实现多心动周期数据配准和组合,而获得合格图像的方法”。“心电编辑”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对数据“合理的随意选择”。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多心动周期数据”,如果只使用单心动周期数据(如大螺距扫描和宽体探测器单一心动周期成像),也就没必要“编”了。 “心电编辑”大致处理方案基本为旷置、删除、移动等操作方法。本文不再过多介绍。 本院的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造影设备为飞利浦64排层螺旋CT扫描仪(PHILIPSBrilliance64)。扫描范围自头向足侧,覆盖气管隆突下1cm至膈面。扫描前训练患者屏气,要求患者在平静呼吸下屏气,单次屏气时间10s以上。接入外置心电信号仪同步记录心电信号。扫描参数:层厚0.mm,球管电压~kV,管电流~mA,螺距0.20,机架转速0.42s/°。血管造影剂为碘海醇(mgI/ml)。注药方法:右前臂静脉团注,注射速率5ml/s,注射完成后50ml0.9%氯化钠溶液冲洗。Bolus-tracking置于升主动脉,CT值达到Hu延迟6s开始扫描。扫描时间为10-16秒。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 这时的扫描选择是: 回顾性扫描:需要采用小螺距和比较宽窗的采集,以确保数据量为筛选提供基础。但这是比较安全的选择,只是辐射剂量是很大的。 本例病例中,本人采用75%时相重建心电图。 扫描中患者心电图如下: 这一例在扫描采集过程中发现心率不齐(两个室性早搏)现象。 未心电编辑前CT图像: 轴位:LAD、RCA明显出现伪影。无法评估血管情况及进一步后处理。 三维图像 心电编辑后CT图像: 轴位:LAD、RCA伪影消失。可以评估血管情况及进一步后处理。 本人认为检查前患者出现心率不齐现象时,应用回顾性扫描(辐射剂量会增加)会为数据选择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复杂的数据选择通常都是为避免重复检查时的最后一个补救措施。 对扫描心动周期内出现的单发心率异常、二联律可用忽略或删除的方法,对R-R间隔较长、电极脱落或接触不良的患者需根据其心率手工选取触发点或插入触发点,一定要正确选取触发点。对房颤患者,需要相应调整R峰位置。虽然心电信号编辑能明显改善部分期前收缩和心电信号中出现触发点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MSCTA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是,目前心电门控技术在64排螺旋CT扫描仪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扫描采集周期内出现的多次心率异常且无规律性,并且影像质量与心率异常的次数呈反比,即心率异常越多,影像质量越差。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心率较快(80次/分)的心率不齐患者即使完成心电编辑也不能全面改善影像质量。 感谢您的品读!: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5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荜澄茄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该古方被誉为治早搏心律不齐的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