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秘方中医开方是大处方好,还是小处
中医开方是大处方好,还是小处方好? 关于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朋友都很纠结,纠结在哪里呢?这其中有的患者认为大处方好,因为大处方照顾得全面,持这个观点往往都是自身疾病比较多的患者。 与此同时又有一些中医爱好者群体的患者,他们往往会认为小处方比较好,这是因为这部分群体都有一些中医知识,尤其是在近些年,有很多中医老师都在介绍经方好,因此,大家就认为经方治病效果好,而且都是小处方,简简单单的几味中药,治病效果特别好,而且还能治大病。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一说经方是怎么回事,然后我们再讲解一下经方和其他方剂的区别。 所谓经方,指的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著作中所记载的方剂。这其中《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记载药方个。《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记载方剂首。这两部书共记载了余个方剂,扣除其中重复使用的,实际的记载的方剂是首。而在这两部著作之中,所记载的首方剂,就被称之为经方。 关于经方的这个经字,大家可不要理解为经验方,经验方在中医被称为:验方,验方和经方完全不是一回事。 关于这个经字,中国古人看得很重,因为中国古人对于这个经字,有严格的定义,凡是被称为经的著作,所记载的内容一定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经。由此可见一部著作能够被称之为经,有多么难。 因此,尽管历史上中医名家的著作能够留传下来的很多,这其中不乏著名的大医家著作。但是在中医著作中,能称之为经的著作,少之又少。 那么,中医历史的著作,可以称之为经的著作都有什么呢? 中医历史上,能称之为经的中医著作只有6部,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针灸甲乙经》。 那么,既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在历史上并不被称之为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方剂为什么称为经方呢? 下面,我们就来理一理这个问题。 历史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原作者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但其实历史上这两部书,本只是一部书,原书名叫做《伤寒杂病论》。后因战乱和遗失,经过后世医家的收集整理,就把《伤寒杂病论》拆分成了两部书。 这其中,关于伤寒部分的内容被整理为《伤寒论》,关于杂病部分的内容被整理为《金匮要略》。我们现代人能读到的,就是这两部经过后人整理过的医书。而现代中医所学的经方也全部出自这两本书。 那么,既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并不是经,为啥记载的方剂却成了经方呢? 这其中还有一些原委。在中医的历史上,原本有一部记载方剂的著作,这部著作就是《汤液经法》,《汤液经法》是源自商朝流传下来的一部中医方剂著作,但是由于成书过早,早已经遗失不全了。 另一方面,《汤液经法》之中所记载的大部分方剂都被张仲景转录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并加以分类整理和注释。而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于方剂的整理的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被历代医家所认可。因此,历史上《伤寒杂病论》的地位,并不低于前面提到几部经书。 基于上面讲到的原因,自唐代以后,历代医家学习中医方药的理论,逐步改用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此,《伤寒杂病论》也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书之祖。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也被称为经方。 另外,经方之所以被认可,也是因为经方是中医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方剂,其历史地位就如同水之源头,后世中医学习方剂都要从经方之中汲取营养。 那么,是不是自经方以后,就没有其他方剂了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自唐代以后,后世医家又以经方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搭配形成了带有时代特点的方剂,这个时期的方剂被称为时方。时方指的是唐、宋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 除了时方之外,还有验方,验方的意思是有经验方。验方泛指唐宋以后出现的经验方剂。 虽然,后世医家创立了很多方剂,但是这些方剂都源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因此,我们从后来的时方和验方当中多多少少都能够见到经方的影子。 但是由于《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和学术地位。还没有后世医家的著作可以超越这两部著作。 那么,时方和验方为什么没有经方流传的广呢? 这是因为中医学习方剂,大多以经方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经过临床实践,才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而后世医家的所拟定的方剂,也就是时方和验方大多是建立在经方基础上的变方,并且学习和掌握难度又比较高,因此,就不被列为学习中医的必修的内容。 在中医的历史上,唐代的医家孙思邈,金元时期的四大家,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民国时期的京城四大名医,这些医家都有自己的著作和留下的方剂。而且,这些医家都能成为一代名医,医方广为流传,也是因为确有真才实学。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人留下的方子就一定不如经方好。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认为经方更好呢? 首先是因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用药经典,条理分明。又是历代医家的必修内容,因此历代医家研究经方的书也比较多,这就使得大家对于经方的认识度比较高。 另外,经方方剂还有一个特点比较吸引人,经方的特点就是小,一个方剂2~3味药,或者4~5味药,多的也不超过10味药,价格便宜实惠,而且能治大病。 就比如《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栀子豉汤、芍药甘草汤等,这两个方剂都只有两味药。其中栀子豉汤,就是一味栀子加一味豆豉,芍药甘草汤就是一味芍药加一味甘草,就这两味药加在一起就能治病,大家觉得2~3味药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很容易就传播开来。 在我曾经治疗的患者当中,就有过一个用栀子豉汤治疗胸闷哮喘病患者病例,那是一位年纪在30几岁的一个小伙子,患胸闷、哮喘多年,找了各大名医也没治好,到我这给他开了两周的栀子豉汤。就这样简单的2味药,一个多年胸闷哮喘病,吃了两个星期就好了。 那么,说栀子豉汤可以治哮喘的依据是什么呢? 《伤寒论》第77条说: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发汗后,或者腹泻后,出现胸中烦热、堵塞不通的症状,就可以使用栀子豉汤治疗。 那么,《伤寒论》第77条虽然没有提到哮喘,但是书中记载的症状和当时患者的哮喘的症状一致,张仲景认为症状一致就可以使用这个方剂。 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原则。 本篇中药图片有:莱菔子、蒲公英、紫花地丁、地黄、竹叶、小蓟、大蓟、荆芥、茵陈、地黄、薄荷。你能辨认出来吗?欢迎加入汶东内经群一起学习讨论。 我们仅从这一点上看,其实学习和理解经方并不容易。但是,经方用对了,效果也确实是非常好。 那么,是不是经方的疗效是最好的呢? 这个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中医看病,只看药是否对症,方剂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药能对症,用经方、时方、验方效果都会很好,原因不在哪个方子好,而在于哪个方剂对症。如果经方用的药不对症,一样不会有好的疗效。 那么,中医用药是大方子好,还是小方子好呢? 中医所谓的大方子就是在一个方剂内,用的药味比较多,一般来说,一个方剂中用药在20味以上就算是大方子了。 一般情况下,中医开这种方剂是因为,在一副药中同时组合用到了几个方剂,这说明患者症状复杂,需要调整的照顾的方面比较多。这种情况多用于身体先天不足,或者老年病的患者。 小方子是指用药在10味以内的方剂,这种情况,往往是患者的病症单一,或者医生认为这个治疗阶段,只适合解决一个单独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适合使用小方剂。 好的,本次课程到此结束,不知道今天的课程对您学习中医是否有帮助呢?欢迎加入汶东内经群一起学习讨论。订阅汶东医生更多课程,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yjz/11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月,我用泪珠写下回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