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花江到嫩江

——骑行日志

文/梁久明

是这样的气温,骑在车上不觉得热,停下车子立即感到热气逼人,唰一下汗就出来了,挂上额头,沁湿前胸后背,所以要停车就停在树荫下。

骑在高高的江堤上,以17km/h的速度撞向空气,敞着的衣襟翅膀一样向后展开,阳光落在身上,风扑进怀里,不晒不凉,轻松轻快,骑行如此惬意。可以看不到花,可以听不到鸟,可以没有发现,也没有联想,这么一路骑下去就好。就这样一直骑了40㎞,从松花江骑到了嫩江。

在这条路上我有着太多的记忆。堤外塔头沟里的几棵柳树,矮小的那两棵已成枯树,想必是被去年没顶的洪水淹死了。而更矮的塔头安然无恙,满血复活地长出郁郁苍苍的青草,头发一样顺着风。堤坡上的一棵榆树在去年冬天挂出萝藦干枯的果实,有的蚌一样紧闭,有的打开成瓢,里面什么也没剩下,还有半开着的,蓄满白色绒毛,风一吹就带着种子一会一朵的飞出来。今天看到的是又一代萝藦,一根青藤带着黑桃A形状的绿叶攀爬在上面,一路开出白中泛着蓝紫的碎花。最早长出的紫花地丁不见了,它们开花时,堤坡上铺满褐色草屑,难见一点绿色,它们的花虽小,却让人惊喜,因为它们是在对春天的期待中开出来的。它们消失的地方长出了蒿草,又高又密,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存竞争力,紫花地丁在这个季节无论如何是竞争不过的,它选择了在它们长出之前绽放自己,是多么智慧的策略啊。但这里也不是蒿草一统天下,喇叭花以蔓爬到高处,草木犀、苜蓿都长着高大的枝,矮小的黄芩和柳穿鱼都长在边上,因而蒿草中点缀着各种花朵,悦人眼目。不但如此,还有各种昆虫的叫声从里面传来,有的纤细绵长,有的粗粝短促,有的柔弱有的响亮,蒿草里也是个大世界,神秘莫测。这些都是随便看见和听到的,也是无意中联想起来的,无不增加骑行的乐趣。

原计划到三岔河后离开江堤,好心情让我又向前骑了十多公里,时隔两年又骑在了嫩江堤上。过了茂兴湖渔场,江堤断在西山岗上,我喜欢这个岗子,一方面因为它是出河店古战场遗址,上面立着一尊金国勇士雕像,是骑马拉弓的造型,那勇武的样子,让岗子显得更高。另一方面因为那里是视线之内的至高点,能满足我登高望远的情怀。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愿望,我从小就有,走过那么多地方,就要走到退休年龄,这个愿望依然强烈。很多时候,明明知道那里跟这里没啥不一样,还是想到那里看看。登高想看得更远看得更多,而登到高处,不管看没看到啥,心情顿时不一样了,胸怀一下子大敞四开,不是具体的景物带来的,而是那种远,远到地平线之外的远。

提心吊胆地经过一段曾被蒺藜扎过车胎的土路,我到达了那里。此时,太阳刚好升到中天,将一盆火兜头泼下,我必须站在阴影之外远望四野,虽然知道哪是哪,却忽略了这些具体的认知,只感受那一派苍茫。蓝天中云朵在飘,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随风聚散,悠然自得,这是只有在高处才能达到的境界。一时间我变成了那云朵,解除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的目的性,获得了自由,也获得了自在。

我想,我可以返回了。当然不会沿着原路,这一绕比来时多走了35㎞。大体上顺风,想放纵一下却没了力气,全程近㎞,几乎很少休息,除了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都不长,也就一支烟功夫多点,以均速近17km/h骑下来真的很累,栽歪在沙发上迟迟不想洗澡。想起发表在《北方文学》.7期上的一首诗,刚好可以为这篇日志做结。

夏日的阳光照着

脸黑了。汗水就像刷上的清油

它流过的地方既黑又亮

不为生活奔波的赶路

朝阳、落日,有没有霞光都艳丽

它们的快与慢都不是煎熬

将身上的力气和心里的浊气

一一卸在路上,最后将累扔在床上

那是什么都松开的样子

——《骑行》

审核:桃李成蹊

制作:张文清

01

作者简介

02

主播简介

桃李成蹊总裁

投稿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yjz/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