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双壁阜新诗人评介系列谈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很荣幸,我有80首青涩的诗发表在《阜新诗词百家》巾帼版第六卷!闫老师的文字读来如身临其境,仿佛就在昨天………(清馨百荷妍妍)工农双壁——阜新诗人评介系列谈作者:闫奎平在日渐繁荣的阜新诗坛上,活跃着一支“红色娘子军”。她们创作活力四射,作品异彩纷呈,撑起了阜新诗词的“半边天”。日前,我特意查阅了《阜新诗词百家》巾帼版及《玉龙诗雨》一、二、三卷中的作者简介,发现一条令人称奇的信息:在几十位女诗人中,竟然有十余位是普通工人和农民,而且个个熟谙诗词格律,作品像模像样。下岗女工李伟玉和农村妇女张艳君,更是其中之翘楚,卓尔不群。我之所以对此惊讶称奇,是因为想起了上海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胡中行的一段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终了时有位评委雅兴未尽,当众吟了一首原创,一下子露了馅儿(通篇不符合格律)。我认为问题的讽刺性不在于这位评委不会写诗,而在于他居然并不知道自己不会写诗。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对古典缺乏敬畏之心。根据我的实践,学会格律并不难,令人不解的是,作为诗词大会的评委,又是古典文学的专家,为什么事先不备备课呢?”(见《文汇报》、2、20《让古典诗词深入国人血脉》)一个古典文学专家竟然不懂诗词格律还敢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吟诗,咋想的呢?回头再看看我们阜新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的诗词作品,该会让那位不懂格律的评委脸红吧!我相信,每个读过阜新女诗人作品的人,都会这样寻思。我在读过李伟玉和张艳君的上百首诗词作品之后,还想到了古代最美的玉器为璧。于是我把她们比作“工农双壁”。璧者,古代的一种圆形玉器。因其必须选用最精美的玉材、由最高超的工匠加工方能制成,故十分精美珍贵。其代表作即名垂青史的“和氏璧”。用璧作喻体,比喻两位女诗人,是否恰当呢?看过我下面的评述就知道了。咱先来评介一下李伟玉其人其诗吧。李伟玉,网名玉韵清莲,细河区下岗女工,年生人。她的履历表明,并无高等教育学历,也未受过中文专业科班训练,但是,她的诗词作品近几年来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诗词月刊》、《诗词报》、《中华古韵》、《阜新诗词》等刊物和网络上,客观地证明她已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十分扎实的诗词功力。凭着她的能力和表现以及对诗词事业的热心,她在头年阜新市诗词学会换届时被推选为副秘书长,《阜新诗词》编委,又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方诗词论坛·阜新诗词常务版主。那么,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她的七律《学诗》记述了她走上诗词创作之路的历程:岁垂天命学吟诗,亦效香菱昼夜思。难识仄平翻古韵,幸从网络得良师。龙团凤饼香弥远,宋雨唐风意更痴。堪叹夕阳描彩画,笃勤何惧路多歧。此诗首联表明,李伟玉是在“岁垂天命”即四十多岁、五十傍边儿才开始学习写诗的,曾经像《红楼梦》里的丫鬟香菱那样下过一番苦功。颔联“难识平仄翻古韵,幸从网络得良师”则表明,她是自学成才,而网络和看书是其主要的学习手段。颈联“龙团凤饼香弥远,宋雨唐风意更痴”描述了她对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痴迷程度。这里的“龙团凤饼”,本是宋代名茶、贡茶,因其茶饼表面刻有龙凤形图纹而得名。“宋雨唐风”则是唐诗宋词的代名词。句中将“唐风宋雨”颠倒为“宋雨唐风”,是为适应平仄格律之需要。此联中,茶香与诗韵齐飞,品茗共读诗一体。用典自然,不着痕迹,细枝末节处,亦见匠心。尾联“堪叹夕阳描彩画,笃勤何惧路多歧”,刻画了作者艰难学诗的感受和体悟。结句“笃勤何惧路多歧”,可谓至理名言、催人奋进!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淬炼,李伟玉的诗词创作有了长足进步,有些佳作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比如纪念建党95周年时,她写了一首七律《颂党》:九五征程愿不违,锤镰熠熠放光辉。陈疴涤尽旗尤艳,绮梦同圆国更威。但喜红船过险阻,好施廉政绝轻肥。丰功历历歌难竟,合璧金瓯众望归。这首七律可谓格律谨严,蕴含丰富,韵工句稳,厚实凝重。由于“颂党”这个题目太大,党的功绩可颂者太多,构思颇有难度。但作者采用高屋建瓴的笔法,把党的功绩浓缩在颔联和颈联中,写得顺顺当当、游刃有余。我特别欣赏此诗之颈联:“但喜红船过险阻,好施廉政绝轻肥”。短短两句,将南湖建党以来直至近几年反腐倡廉、拍蝇打虎的历程加以高度概括,手法实在高妙。此联中之“轻肥”一词,当源自杜甫诗句“五陵裘马自轻肥”,本指那些骑肥马、穿轻裘的达官贵族,此处则指代当今那些腐败的贪官。结句“合璧金瓯众望归”,期待祖国统一,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认为,这首诗当属佳作。下面再来欣赏她的七律《丁酉迎春》:大河滚滚水流东,九域乾坤一脉同。彩墨无需添锦色,大千自是有奇功。迎春纳福春常在,载梦扶槎梦不空。报晓雄鸡惊月落,欣欣万物正凌风。这首诗写于鸡年来临、辞旧迎新之际,自然感慨万端。然而,诗人的感慨自有其诗意浓重之特点。如果说上面欣赏的《颂党》一诗的艺术特色归结为高屋建瓴的“高”字,那么,这首《丁酉迎春》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大气磅礴的“大”字。其首联“大河滚滚水流东,九域乾坤一脉同”,展现的是大江东去、天地一脉的大时空、大背景。颔联“彩墨无需添锦色,大千自是有奇功”,呈现的是大千世界造化神奇的大视野、大写意。颈联“迎春纳福春常在,载梦扶槎梦不空”,则表露了福满人间、美梦成真的大愿景、大胸襟。尾联“报晓雄鸡惊月落,欣欣万物正凌风”,则境界壮阔,展示出鸡鸣月落、欣欣向荣的大意象、大手笔。这里还要多说一句:“雄鸡报晓惊月落”句,可谓妙句,意象奇崛,耐人寻味。李伟玉的律诗,写得圆畅雄奇,渐臻完美。其绝句和填词之作也清丽可爱,写得很好。因限于篇幅,兹不赘述。下面再说张艳君。张艳君,网名辽西村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人,年出生,蒙古族,高中毕业。她在《村姑,你活得很好》(见《阜新诗词》年第二期)一文中自述道:“我是一位真正的农民,靠种地为生。家里有一片果园,开了个农家乐采摘园。”她喜欢舞文弄墨,年开始诗词创作。偏巧,张艳君和李伟玉一样也写过一首七律《学诗》,诗中回顾了她的诗词创作之旅:学诗赋韵几多年,一地山花野菜篇。为减无知攻典史,求增底蕴阅辞骈。迷津易渡儒师点,意境多从情景传。幸有田园香半缕,清风和律入筝弦。由此诗可见,张艳君和李伟玉一样也是自学成才。此诗中间的两联,描述了她学诗的路径和方法:“为减无知攻典史,求增底蕴阅辞骈”,是通过大量阅读典籍,获取诗词写作知识;“迷津易渡儒师点,意境多从情景传”,是说遇到疑难即向别人请教,而诗词的意境大多来自于身边最熟悉的农村生活情景。其首联“学诗赋韵几多年,一地山花野菜篇”与尾联“幸有田园香半缕,清风和律入筝弦”,前后呼应,揭示了她写诗的题材内容、创作灵感都源自田园陌上,所有诗篇都不外乎山花野菜之类。这恰恰是张艳君诗词作品的鲜明特色。可想而知,一个农村妇女,终日忙得不亦乐乎,还要坚持学习写作,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但是,老天不负苦心人,张艳君经过“学诗赋韵几多年”之后,真就成了写诗填词的行家里手。我从她的“一地山花野菜篇”中随便找出一首七律即《早春赋紫花地丁》,且看写得如何:上元时节弄温棚,偶见新芽问小虫。紫瓣嫣然羞杏晚,绿裙飘逸等桃红。身卑未减玲珑美,志大争添碧玉葱。莫道不才出野草,先他一叶唤春风。这首诗题目中的紫花地丁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野菜,又名地丁草,在辽西地区须旧历二月末才萌芽。诗人在上元时节即元宵节时就在自己的温棚里发现:“上元时节弄温棚,偶见新芽问小虫”。地丁草不仅早早地长出来了,而且在与小虫子对话。“新芽问小虫”的“问”字,妙趣横生,极有动感,整个画面立刻活了起来。接着诗人用桃杏与紫花地丁相比:“紫瓣嫣然羞杏晚,绿裙飘逸等桃红”,凸显紫花地丁萌芽生长之早,连杏和桃都自愧不如。如果说上面的颔联是描摹地丁草的性状,写其外在的特点,颈联则转而揭示地丁草的品格,写其内在的属性:“身卑未减玲珑美,志大争添碧玉葱”。读此联,很容易令人想起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当然,地丁草这样的野菜再怎么“玲珑美”,毕竟有异于“碧玉葱”那样的餐桌正品;“身卑”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再怎么志向远大,也岂能与身居庙堂之高的大人物比肩。但这并不能妨碍紫花地丁们美丽着自己的美丽、梦想着自己的梦想。此诗尾联,紧扣题目中的“早春”二字,尽显首尾呼应之妙。这首诗写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有意思,就是有诗味,有诗意,咏物而不止于物,耐人寻味。有意义,就是有象征意义,诗人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抒发出社会底层草民们的自得、自信与诉求。读此诗,足可令人深受感染而浮想联翩。其实,张艳君和李伟玉一样是写作上的多面手。不光能写律诗,绝句和填词之作也写得很棒。年前后,她还写小说、写散文,并在央视征文和多种比赛中获奖,成为阜新市作家协会会员。关于张艳君的词作,我曾在《阜新诗词》年第一期发表的《诗词创作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张艳君词作《一剪梅·冬到农家》的启示》一文中做过评述。现在不妨再欣赏一下它的姊妹篇《临江仙·年》:腊月初临年尚早,乡亲却自奔忙。豆包还似去年香。分猪图好肉,和血调香肠。鞭炮接声呼不断,娶亲做寿迁房。频频随礼叹羞囊。江湖皆故旧,谈笑问沧桑。这是一首短词,但更像一幅辽西农村风俗画。作者通过对乡亲们准备过年的繁忙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广大农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情景,折射出党的三农政策带给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小词短短,“年”味十足。诸如蒸豆包、杀年猪、灌血肠、放鞭炮、迁新房以及请客随礼这些农村过年的习俗,出现在作者笔下时都被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读过之后,会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的愉悦,甚而发出会心的一笑。其写作成功之处,在于语言朴实无华,文字浅显但不乏文学性。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巧饰雕琢,却能以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文字,挥洒出浓郁淳美的诗意,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在张艳君的诗词作品中,处处是鲜活的农村风物和幸福农民的生活情状,充斥于字里行间的是淡雅的景致和浓郁的乡愁。我相信,每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读过她的诗词,都会被其中飘逸的灵性和韵致所感染,都会因其中饱含的乡愁和真情而感动。通过以上对李伟玉和张艳君其人其诗的评述,不难看出,将其喻为工农双壁是此言不虚的。她们的诗词作品,均属上乘之作。不管是从格律上、形式上审察,还是从内容上、意境上评定,她们都相当成熟,无懈可击。她们经过艰苦的自学和磨练,如今已经昂然跨入诗词艺术的大雅之堂。与其说她们是诗词创作队伍里的文学新兵,毋宁说她们已经是诗坛上的斫轮老手。回头再看看本文开头所引的胡中行教授对那位不会写诗而且不知道自己不会写诗的专家评委的冷嘲热讽,难道不觉得震撼吗?工农双壁,一个是母老子幼、负担很重的下岗女工,一个是奔忙于田间陌上的农家女子,本是为家人衣食操心或为庄稼丰歉闹心的世俗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女人,但在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令人钦羡的才女、令人仰视的诗人。她们在日常生活的苦乐里,在垄上烟尘的飞扬中,任情率性地吟咏、抒写、挥洒,落笔风生,沾墨水起,写出了那么多清词丽句和锦文华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诗坛奇迹和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我转念又想,诗词创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点灯熬油的苦差事,一个工人农民又不是专搞文学的,整这玩意儿犯得上吗,何苦来呢。明摆着写诗填词既不能沽名钓誉,也不能牟利生财;既不能改变其生活状态,也不能提升其社会地位。但是,她们却多年如一日地痴迷于诗词创作,着了魔似的。到底为了什么?张艳君在《村姑,你活得很好》一文中这样回答道:“我今生最最庆幸的事,就是结识了诗词。诗词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我想,张艳君的这个答案,应该代表了所有热爱诗词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是的,诗词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它能够改变人们对生活的认知;诗词不能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却能够改变其精神气质。从而,给人带来最持久、最深刻、最纯真的快乐。这是因为,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以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贫乏才是评定一个人快乐还是不快乐的标准和尺度。物质的满足,会得到也会丢掉;精神的满足,会伴你一生,历久弥坚。而诗词恰恰最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间有味是清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诗人写诗的过程,恰恰也是发现快乐、制造快乐并且用快乐感染别人的过程。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张艳君的“诗词快乐论”是完全正确的,像“工农双壁”那样爱诗写诗的人们,是真正快乐的人。好,那就让更多的人们加入热爱诗词、创作诗词的队伍里来,从而共享诗词带给我们的快乐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yjz/7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12月16号明天猪价涨涨涨
- 下一篇文章: 8月19号明天猪价大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