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惊蛰节气将近。在我国古代,人们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每候都有某种对应花卉开放。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思是带有花开音讯的风候。这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花信风也叫花历。惊蛰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落笔至此,不得不再次感叹,伟大祖国自古就是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作为没见过太多世面的北方人,有了较长时间的南方生活体验(其实仅三周而已),才有机会和资格做南北节气物候的对比。之于帝都,惊蛰节气可说是人们在视觉上的一个分水岭。立春雨水之后虽说万物复苏,但大地的主色调还是“冬藏”的蒙蒙灰色;真正饱蘸浓墨,为大地着上颜色是从惊蛰开始的;料峭的“倒春寒”也在这个节气真正结束,开始有暖风微醺拂面:紫花地丁,星星点点,如晶碎撒地最先露头,迎春、连翘的艳丽明黄也夹杂其中,桃花盛放,灼灼其华;挺拔的玉兰逐次绽放枝头,河边的柳树开始垂下万千丝绦,临水照影,随风婀娜……粼粼如皱的春水波面,有燕子低飞掠过……但二候的棣棠和蔷薇,惊蛰节气在北京还很少见。最早也要4月才会大范围开放。如果广州也有这类花卉的话,以现在摄氏20上下的温度,想必也是盛放的状态了。只是这次广州的活动范围有限,始终无缘遇到棣棠和蔷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雷是惊蛰节气最明显的标志,据说蛰伏冬眠的昆虫会被第一声春雷惊醒,开始出洞活动。从现在的科学视角来看,他们不是被春雷惊醒,而是被初步回暖的温度唤醒。从地域上看,惊蛰的春雷貌似只契合云南地区的气候,北方在惊蛰节气里鲜有雷声。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已是数九的末九,民谚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农时农事来看,南北方皆略大同。惊蛰之后,田家结束“冬闲”状态;开始“春种一粒粟”,培植“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希望。甚至在北方还有这样的风俗:人们擂鼓效仿春雷,为新年伊始的春播行动造势。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惊蛰节气的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花盛开的同时,有黄鹂鸟啁啾鸣叫,苍鹰猛禽也转化为斑鸠。似在提醒人们,一年之际在于春,莫误农时!中医认为春季肝经当令,惊蛰养生尤以养肝为要。肝喜条达,恶忧郁,忌暴怒。要心胸开阔,要乐观向上。饮食上应多食新葱春韭等温而生发类菜蔬,忌生冷油腻。南方有惊蜇吃梨的习俗,大概是为配合天暖代谢加速,进而要多补水份的季节性需求。要多参加户外活动,顺应天时轮转,走进大自然,与春之万物,竞相生长!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张澄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pzff/1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