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
虽然爱自然,对于自然知道的专业知识很少,外行有外行的好处,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 比如做自然笔记的时候,对着一丛盛开的花,忽然发现阳光透过上面的枝叶照下来,会在别的叶子上又留下影子。风也在不时地吹过,影子也是变化的。因而眼前的植物,并不只是植物,风和阳光其实都是在场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仅风和阳光,还有泥土,还有雨水,还有一月月一年年的时间,它们也是在场的,是看不到的背景。 按着节气变化持续观察自然,对于变化二字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着盛开的花,想到冬日里它一定是光光的枝干,却有孕育已久的冬芽,等到惊蛰之后,慢慢发芽长叶,抽出新的枝条,又在这初夏时节长出花蕾,绽放美丽。当然也可以想到,在这之前,它是如何一月月、一年年地生长,如何从小小的苗长成这样高大繁茂的样子。 更后面,则是它的种族如何适应环境的生长,在漫长岁月里变迁。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特别之处。看到鹅掌楸的新叶和花苞,全都会精心地包裹在灯笼一样的苞片中,会感慨作为孑遗植物是如何战胜寒冷才能存活。紫花地丁的花瓣上,会标出明显的条纹,告诉昆虫们花蜜的所在。当然动物也是一样,黄山短尾猴的小公猴会在六岁被驱除出群,避免近亲繁殖;四声杜鹃在初夏发出求偶与回应的动听声响,却不见身影,因为它们会把卵下在别的鸟儿窝中,习惯于隐藏…… 所以,不了解专业知识也没关系,对于自然万物,关心它现在的模样,也想去了解后面的故事,知道它们的历史和由来。因为我们看到的一瞬,是眼前的美好或光华,但后面是无数岁月与风雨的托举。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有一条时间的长河。而知道的事情越多,对生命越敬重。 日坛二月二十七日 不仅是自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也自有它的历史和变迁。小满时到清华园做自然观察,叹服于精美的园林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而仔细研读了这个园子的历史,才知道明代前海淀还是大片的农田池塘,万历同学的外公盖了个豪华大园子。到康熙后期才在明代废园基础上建了畅春园,并在周边为成年的儿子赐园,三子即赐在熙春园也即现在的清华园,工字殿也始建于此时。四子也即后来的雍正赐在圆明园,即位后扩建了圆明园作为御园,而乾隆更把圆明园扩建成包括熙春园在内的五园。 此园也曾作为皇家御园之一,见证无数风光。多数皇帝在园子时间比在紫禁城还长。咸丰题名“清华园”时,还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美景。后来受英法联军焚圆明园影响,园子日益败落,到以庚子赔款建清华学堂,又以校园面世……知道这一切,也就更明白一个大学校园为什么会有这么优美的古典园林,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一个园子的背后,是历史的长河。 前些天去古徽州,沿新安江溯流而上,眼前是优美的江景,两边是曾经繁华的码头,高高马头墙的徽式建筑。乍看有些不解,为什么深山中有那么精雕细琢的古村古建,房子要建那么高的墙,朝外的窗户为什么又那么小? 些微了解历史,才知道当年的徽商从这里走出去,因为擅长经营,天下财富号称有三成尽在徽商之手,但经济和社会的形势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施展空间,狭隘的视野和传统的思路也使他们在西方人航海的时代,只能选择退归故里追求回归自然,把钱财花费在精美的雕梁画栋之上。 那些高高的马头墙与狭小的窗户,耸立的牌坊,一方面此地是程朱故里,自然是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把人的思想和情感牢牢地禁锢起来。另一方面徽州人习惯于“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出去经商之后,三年只有三个半月的假,家中多数只有女人在,这样的建筑也是为了避免嫌疑。那么又为何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不只是因为山多地少,也因为古代徽州人从中原迁入,他们本来就见到过外面的大千世界,走出去就不以为奇。而世代经商之后,后人沿袭这一道路也就顺理成章。 于是再看那新安江上,仿佛看到当年船只满载木材、茶叶、生漆顺流而下的盛况,仿佛看到码头上的挥泪送行,每一个背影上都是全家族的期盼,也仿佛看到牌坊群之后,无数女子独守枯灯的漫漫长夜……知道背后的故事,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长长的回味。 当然理解历史是需要年龄的,孩子们未必能领会那么深的历史沧桑感,但是我试图让他们感受另一种历史,字的历史。一路随着河流上行,一路跟孩子们讲解古人造的“江”、“水”、“泉”、“溪”、“涧”字的由来,相信他们会有直观的感受,知道它们诞生的背景后,每个字都是鲜活的。 日坛四月八日 艺术也是如此,需要放到历史背景下。听知名博物馆志愿者周娅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我更喜欢的是她不就艺术说艺术、就流派说流派的特别角度,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比如讲印象派,她讲到浮世绘的影响,更讲到当时那样保守的情况下,官方画家仍停留在室内创作和传统再现,而一群新生代的画家如何大胆地追求新的突破,用迅捷的运笔记录美妙而瞬息万变的外光,冲击几百年来视觉习惯的大坝。他们饥寒交迫,受尽非议。 莫奈曾写信给左拉:“你能帮助我吗,我们家中已没有一分钱,今天甚至无法举火。尤有甚者,我的妻子病着……”他早年即是小有名气的漫画家,如果去画那些正统的画,好日子不成问题。但就是为了超越传统,把光的本色表现出来,印象派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后印象派的三位大师塞尚、高更、梵高无一活到看到自己的成功,均在孤寂中辞世,作品身后卖出的天价亦无法抚慰他们的痛苦。而有了印象派,才为后来众多的新艺术揭开了见新的一页。知道这一切,看印象派的作品,不仅是欣赏和喜爱,更是肃然起敬。 还想到了人本身的问题。业余学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老师讲解人生长河理论。也即,一个人的一生如同一条河流,在流淌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支流汇入,也会经历险滩急流,过去的所有经历,来造就了现在的样子。 你看到一个人现在的样子,他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也许很让人奇怪,也许有你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如果了解他的人生长河,就会慢慢理解。那些特别在乎别人评价的人,可能从小生活在苛刻的眼光中。那些容易暴怒喜欢攻击别人的人,可能从小受到过很多暴力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如果你了解河流沿途的故事,就可以宽容和理解很多东西。 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源生家庭的影响。老师特别强调,是“源生”,不是一般常用的“原生”。童年的问题是源头处的问题。但是,这些就会影响和决定一生吗?也不尽然,随着经历的增加和认知的拓展,会不断有新的东西进来,人也是可以不断扩容自己的,就像一条开阔的河流,必然是容纳千百条溪流的汇入。 日坛六月十六日 不管是自然,是建筑,是人,是地区,我们知道这些后面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满时分在清华做自然观察,还遇到了高考招生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和人文学院的老师就人文话题探讨了很久。他介绍,人文实验班一进去先要上基础课,通读中外经典。而后再分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继续深造,一般要到博士才能在此专业有所深入研究,但有了人文基础学别的专业也是比较容易的。现在虽然有一些自主招生,但根本不需要为此专门准备,人文知识需要兴趣和长年的积累,几句即可看到功底,远非一日之功。 似乎忽然明白了,所谓人文,其实学习的是人类智慧的经典,是传承。并非要为了上大学而学习人文知识,而是要学会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综合地、系统地看待问题。如果在对人类的优秀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和理解之后,拥有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辩证的眼光,文化和艺术的修养,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丰富的了,于学习、做事、做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其实不管是看植物、看事物、看艺术、看人,要放到一个更大更深的背景下看,也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智慧,自然的、人类的智慧,而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敬畏,有更开阔和深邃的胸怀。当然基于此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在体验自然的时候,要把历史、文化、艺术全都融合进去,就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共同之处呀。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在这个时代的巨大的河流中,也在千百年历史文化形成的更大的河流中。知道自己的起源,也容纳更多的水流进来,我们就会成为更大更开阔的河流,甚至一片海! 小福利,今年偶然认识周娅老师后,觉得她讲得太好,想分享给更多的人,因此鼓起勇气邀请老师做博物馆讲座,周老师十分热心地答应了。找场地和组织都不容易,但得到了好多朋友的支持。也真心感受到,对的事总是能聚集更多的能量,会形成一条大河~~。6月26日上午讲毕加索,地点在北京十里河,邀请五个读者朋友参加。有兴趣请在后台留言。 黑黑,爱自然、诗歌、童话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本号图文除标注外均为本人原创,转载与合作请联系laohuzhentou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rybw/10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树下这ldquo3废渣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