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做精能源化工提升特色产业
深入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坚持高端化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形成以清洁能源、合成材料、特色化学品为核心的能(源)-化(工)-材(料)一体化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建成“高端、清洁、环保、安全”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努力成为支撑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引擎和国家能源版图的重要一极。同时,努力改造提升现代农业、轻纺、建材三大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能源化工 煤炭:建成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打造“榆林煤”品牌 坚持集中、有序、有限开发原则,规划产能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容量、外运能力相适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建成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减少商品煤比重。积极发展环保型煤等洁净煤。打造“榆林煤”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加快煤炭物流园区、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打通直达秦皇岛、曹妃甸、黄骅港等东出沿海港口以及川渝湘鄂等南下新兴市场的煤运通道。稳步实施矿业权整合。示范推广保水采煤、智慧矿井、地下气化等新技术。强化煤炭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限制超规模开采。 煤电:加快建成国家大型煤电基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外输能力为重点,抢抓国家煤电基地和输电通道建设机遇,加快建成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统筹规划电源、电网、热网,根据电力需求变化与输电通道建设,科学控制燃煤电站总量目标。优先建设城市供热、热电联产、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推进大型煤电一体化电源点和外送电力通道建设,合理布局企业自备电源。全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电力应用市场建设,提升自用电比例,提高发电利用小时数。全面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坚决淘汰关停不符合标准的机组,新建电厂全部采用高参数、环保型空冷机组,水耗、煤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煤炭建成郭家湾、青龙寺、西湾、香水河、朱家峁、双山、神树畔、千树塔、柳巷、魏墙、大保当、曹家滩、郝家梁、大梁湾、河兴梁、郭家滩、柳壕沟、横沟、巴拉素、可可盖、大海则、小保当一号、小保当二号、沙梁、赵石畔、红墩界、尚合等煤矿;开工建设红石桥、乌苏海则、韩界、西红墩、波罗、古城二号、小壕兔一号、段寨、海则滩、小壕兔二号、西王寨、古城一号、塔湾、海测滩、黄蒿界、王家峁、芦河、芦殿、半坡山等煤矿。煤电重点建设榆林、神木、西南新区、大柳塔4个热电厂,小保当、榆神2个低热值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榆横电厂二期、清水川电厂二期2个省内骨干电源点,锦界电厂三期、庙沟门电厂二期、赵石畔、横山电厂改建、红墩界、段寨、西王寨、杨伙盘、沙梁川、店塔、古塔、小壕兔、袁大滩等煤电一体化外送电源点。装机容量达到兆瓦,其中外送电源装机兆瓦。油气重点开发靖安油田、靖边油田、定边油田、新安边油田以及苏里格气田、大牛地气田和靖边、子洲、横山、榆阳、米脂气田;原油产量稳定到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亿立方米。煤化工重点推进神华煤炭综合利用、未来能源煤间接液化、中煤煤炭深加工、延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煤油共炼、煤基油醇联产、超大型循环流化床气化、华电煤制芳烃、陕煤化大型煤炭综合产业园、清水园煤分质高效清洁利用等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示范;形成主要产能:万吨甲醇、万吨烯烃、60万吨乙二醇、万吨油品、万吨兰炭、万吨煤焦油深加工、万吨芳烃、80亿方煤制气等。盐及盐化工重点推进榆能集团榆佳万吨真空盐等项目,主要产能达到:盐万吨、聚氯乙烯万吨、烧碱万吨、纯碱万吨、氯酸钠10万吨、金属钠5万吨、精细化工品20万吨。 油气: 延伸油气产业链形成覆盖市域天然气管网 按照多元开发、企地共赢的发展模式,加快重点产区建设,推进油气勘探开发,推广CO2驱油等新技术,提高油气采收率。推动油气深加工,延伸油气产业链,打造榆炼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加快天然气干线管网建设,形成覆盖市域的管网体系,全面完成“气化榆林”二期工程。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坚持增加供应与提高能效相结合,加强供气设施建设,有序拓展燃气应用。扶持和促进煤层气、页岩气产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保证地方收益,支持南部县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 煤化工:构建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打造“榆林兰炭”品牌 坚持“用煤先取油”,按照“分质利用、深度转化、集聚循环、融合发展”的原则,全面确立煤炭中低温热解在榆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构建以煤炭中低温热解推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基合成材料“一推四”的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兰炭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榆林兰炭”洁净煤品牌,拓展冶金、民用清洁燃料等应用市场,突破粉煤热解工业化,实施百万吨级煤炭分质利用示范项目,鼓励以兰炭为原料生产合成油、甲醇及下游产品、发电等,形成榆林煤化工产业高转化、低成本的核心竞争优势,煤炭分质利用产业规模、技术水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力推进煤化电热一体化、煤制超清洁油品、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油综合利用、煤基石蜡、煤制气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推动煤化工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及其下游高端产品延伸,发展以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为核心的产品群,打造世界一流煤化工产业集群。 盐及盐化工:建成重要的氯碱产品基地延伸氯精细产品链 按照精细化、一体化、园区化的思路,构建以氯碱为核心,以有机氯化物、无机氯化物及精细化工产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盐化工产业体系,建成我国重要的盐及氯碱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盐碱联合、液体盐直接制碱和差异化发展氯碱产业的原则,以大型氯碱项目为核心,推进盐碱一体化和煤盐化一体化共生耦合,延伸氯精细产品链,打造聚氯乙烯、有机氯产品、纯碱深加工、氯酸盐和金属钠五大产业链,开发氯化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纯碱下游和绿色制冷剂等高附加值的精细盐化工产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盐和氯碱及聚氯乙烯等盐化工产品。采用盐、煤、气、水联探,做好九大核心勘查区岩盐及伴生资源勘探工作。充分开发利用盐穴,谋划石油、天然气储备。积极发展中高端食盐产品。 特色产业 现代特色农业——重点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马铃薯产业: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和主食化战略,拓展主产区种植范围,提高单产水平;选育适宜品种,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培育一批加工企业。玉米产业:优化种植结构,调减非优势区种植面积,压缩春玉米比例,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提高玉米就地转化率。小杂粮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生产,建成全国小杂粮生产样板区。红枣产业:以黄河沿岸为重点发展有机红枣基地,实施低产园改造50万亩。山地苹果产业:抓住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机遇,按照“基地扩张、标准生产、园区示范、科技支撑、品牌推进”的思路,打造一批标准化精品果园,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建成优质山地苹果示范基地万亩。特色林果产业:按照“长城沿线葡萄、定靖白于山区仁用杏、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北部县区设施水果、府谷海红果”的布局,种植基地发展到:葡萄20万亩、核桃50万亩、杏25万亩、长柄扁桃35万亩、海红果5万亩。特色油料产业:建设蓖麻、油葵、花生等油料基地,培育黄芥、胡麻、小麻等特色油料品种。大漠瓜菜产业:坚持露地和设施并重,发展长城沿线优质外向型无公害瓜菜基地30万亩、县区近郊蔬菜基地10万亩、无定河沿岸设施蔬菜10万亩,形成榆阳鱼河、靖边东坑、绥德白家俭等特色瓜菜产业示范基地。羊子产业:饲养规模稳定在万只以上。草产业:抓住粮改饲机遇,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草业“三个一”工程:人工种草万亩左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良饲草万亩,饲草加工能力达到万吨。着力突破设施配套不足和加工能力低下两大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建日光温室7万亩、塑料大棚13万亩,设施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推进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农产品加工率超过40%。 特色轻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轻纺产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吸纳当地就业、平衡产业结构、支撑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利用丰富的能源化工及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服装家纺、塑料和产业用纺织品四类产业。充分发挥能源、土地等优势,主动承接东中部轻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以羊老大、巨鹰、三边乳业等品牌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特色鲜明、产业链体系完整、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轻纺、塑料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业。突出有机和天然特色,重点发展红枣、马铃薯、手工挂面、小杂粮、海红果、沙生果蔬加工业,加工规模达到:红枣20万吨、马铃薯50万吨、小杂粮12万吨、海红果10万吨。 服装家纺业。重点发展防寒服、职业装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土织布服装和家纺制品,培育优势龙头企业,打造陕西最大的服装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发展洗毛、粗纺为主的毛纺产业。 塑料产业。重点发展通用塑料制品、改性塑料专用料、高端塑料制品三大产业链,年加工转化PVC、PP和PE60万吨。 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与能源化工产业衔接,发展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和旅游产品等;延伸煤盐化工产业链,发展新型纤维材料。 建材——推进建材与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综合利用和延伸能化产业链,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建材产业,推进建材与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煤化工废渣、电石渣、镁渣、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环保水泥、免烧砖及混凝土生产。优化提升平板玻璃加工业,积极发展安全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汽车玻璃、装饰玻璃等高端产品。支持发展陶瓷产业,构建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陶瓷产业链,重点发展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新型高级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建筑瓷板,积极发展工程陶瓷、电子陶瓷、铝镁瓷及高科技的陶瓷复合材料。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推进现有企业兼并重组,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来源:榆林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10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查询入口东软睿云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