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多少人在担心着自己的肺一篇权
将情怀玩到极致, 用文艺视角看这个繁华的世界! 我们传播:中医药文化 医道 药道 人文 视觉 专家简介—— 邵长荣教授: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肺科专家,上海市首届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班指导老师和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研究班指导老师。 邵长荣邵老 肺病的中医治法 肺位最高,不耐寒热,外邪侵袭,肺脏首当其冲,因而各种外感症证,初起之病位每常在肺;肺病日久(如久咳不愈),又易累及他脏(如及脾及肾),以致出现多种复杂的症理证候。 治疗即应随机应变,采用相适宜的方法以治之。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肺系疾病之治虽然比较复杂,不仅要治肺,亦要治脾或益肾或宁心,然临床上专治肺之法,则主要有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宣肺 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的宣发作用能使卫气津液敷而于肌表及至全身,从而使之能够抗御外邪,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润泽皮毛。 若是外邪束表,每致肺气失宣,卫气敷布不及,不足以抗邪外达则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肺气郁滞而易咳逆;津液布散失调又常产生水肿、咳痰等等。 治当宣通肺气,常用麻黄、生姜、桔梗、前胡、苏叶、薄荷、牛蒡子诸药组成。 由于肺气不宣与各种表证往往同时并存,因而治疗亦是宣肺与解表同施并举。 由上可知,宣肺主要是把恢复肺的宣发功能,通过宣肺一般可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肺气宣畅,卫气到达肌表则能抗邪外出; ②宣肺可以散水消肿; ③宣肺可使气机畅达,从而起到止咳平喘的治疗效果。 二、降肺 肺主肃降,若是肺失清肃,气不得降,必然产生咳喘、胸闷等肺气上逆之候。法且肃降肺气,止咳平喘。 临证每用苏子、杏仁、厚朴、半夏、紫苑、款冬花、旋覆花、莱菔子诸药组成。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三子养亲汤以仲景之射干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均系降肺之常用方。 应当指出,宣发与肃降是肺脏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宣发失常,气机不畅,每致肺气不降;肺失清肃(如慢性咳喘),又常引起宣发异常(卫气不能布达肌表面而易感冒)。 故临证运用宣肺法时,常加杏仁、半夏等味以降肺气;使用降肺方时,亦常增麻黄、生姜等药助肺宣发,如苏子降气汤中加生姜、前胡,定喘汤中用麻黄即属此例。 、 三、清肺 清肺即清泻肺热,乃根据“热者寒之”,针对邪热壅肿、肺失和降之证而设。 邪热壅盛,阻滞于肺,必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痰黄黏稠、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等症。 治当清肺泻热,祛邪外达。常以黄岑、栀子、生石膏、蒲公英、银花、连翘、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紫花地丁等组方。代表方如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汤、清金化痰汤等。 若是热毒炽盛,损伤肺络、瘀热内蕴,蓄为痈脓而成肺痈,则伴咳吐脓血,其味腥臭难闻。此时须用千金苇茎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瓜蒌皮等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此亦属于清肺之法。 四、温肺 温肺即温补肺阳之法,乃是针对肺中之阳不足、寒饮停滞于内而设者。前人虽少有肺阳虚之说,然临床确实有之。 该证的形成,多因肺气虚久及肺阳,或因肾阳亏乏无以温肺,或因肺阳本虚、外寒引动内饮而触发并加重,或因反复感寒而使肺阳渐伤。 其见症总以痰涎清稀量多或白如泡沫、畏寒肢冷、咳喘无力、甚或虚浮、易致感冒、脉沉为主候。 由于肺阳虚每由多种因素所致,故临证很少单独运用温肺一法,大都配合化痰平喘、补肺益气、疏散外寒、温肾纳气诸法治之,常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杏仁汤、甘草干姜汤、肾气丸、小青龙汤、黄芪四君子汤加干姜细辛等方。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肺气虚反映出较单纯之机能衰退征象,而肺阳虚必见一派虚冷征象。 然肺阳虚的形成多因气虚日期久发展而来,其关系犹如脾阳虚多因脾气虚发展而来、肾阳虚多因肾气虚发展而来一样,因而温肺阳时,每加益肺气药。 五、通肺 通肺即通过通导积滞以达到治疗肺脏疾病的方法。肺气肃降,津液下行有助于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下行亦有利于肺气清肃下降。 如果邪热壅遏于肺,津液因之被灼,无以下濡大肠,使传导失职,腑气不通;或是实热燥屎内结大肠,上干于肺,影响肺气肃降而产生咳逆气促等症。 若实热燥屎不去,则咳喘诸症难以消除,故当视病情选用大、小承气汤荡涤热结,导滞通腑,肺之肃降功能方可恢复,若能兼清肺热则收益更好。 另外,久病虚喘,阴盛阳衰,亦易致使阴寒与糟粕凝结大肠,此时则须以温通寒积之法治疗,常用《金溃》大黄附子汤加味。一旦腑气得通,咳喘必见好转,而后再以扶止固本或降气化痰法治之。 六、泻肺 泻肺即是峻泻肺内伏热痰浊之法,乃根据“实者泻之”,针对痰热浊唾内伏于肺而又不易清涤之证而设。 常用桑白皮、葶苈子、皂荚、甘遂、大戟、芫花等组方。临证时,凡肺中伏热,经久不愈,症见咳嗽痰黄、皮肤蒸热、发热常在日晡加重、舌红苔黄者,宜以泻白散加味泻肺除热,平喘止咳; 痰浊壅盛,阻滞肺系,气道不畅而胸闷咳喘、痰稠难出、呼吸急促,甚或一身面目浮肿者,仅以化痰降逆之剂尚嫌药力不足,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峻泻痰浊,方与病机合拍; 饮停胸胁谓之悬饮,宜用十枣汤泻肺逐饮;痰浊胶固,实难咳出,若痰壅气闭而危及生命之时,治当泻肺涤痰除垢,《金匮》皂荚丸速与之为要。 泻肺之法多用于邪盛而正不衰之实证。 七、润肺 润肺即谓清润肺燥之法,乃根据“燥者润之”,针对外燥犯肺而设。燥邪系秋季之主气,每从口鼻而入,最易伤及肺系,而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候。 治宜清燥润肺止咳,当以甘寒濡润之品,如沙参、麦冬、梨皮、甜杏仁、浙贝母、天花粉、知母等。 一般来说,初秋多为温燥,宜用桑杏汤加减,外以清宣燥邪,内以凉润肺金;深秋多为凉燥,则用杏苏散化裁,功可清宣凉燥、止咳润肺又兼化痰。若系温燥伤肺,气津俱伤而无表证者,临证又多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以治之。 八、补肺 补肺即是补益肺气,根据“虚则补之”,针对肺气不足而设。 每以神疲少气,面色无华、咳喘无力、动则尤其为主候,治当以补肺益气,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组方,代表方如黄芪四君子汤、补肺汤,临证时应根据病因病机灵活选方。 如脾虚土不生金,痰湿停滞,宜用六君子汤“培土生金”;肺虚宗气生成不足,无以“下贯心脉以行气血”,易使心血瘀阻,治宜益气活血,可用桃红八珍汤加减;肺气虚弱,卫外功能减弱而易感冒、自汗,则须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等,皆视病情而定。 九、养肺 养肺即滋阴养肺之法,乃针对肺阴不足而设。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寒则肺阳易伤,热则阴津易灼。 阴虚必使火旺,使得阴津再伤。干咳少痰,形瘦气弱、口干咽燥、甚或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赤、舌红少津是其常见证候。 常用沙参、麦冬、百合、百部、玉竹、生地、山药、鳖甲、知母、地骨皮等药滋养肺阴,又清虚热。 临证选方,滋阴养肺为主宜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滋阴降火为主多用百合固金汤化裁、肺肾阴虚常用麦味地黄汤增损、肺胃阴亏则宜麦门冬汤减治之。 十、敛肺 敛肺即收敛肺气之法,乃根据“散者收之”,针对久病虚喘、肺气欲散之证而设。咳嗽既久,正气大伤,肺气耗散不收,每见咳嗽、气促、倦怠、汗多、畏寒、或口干面赤、脉弱。 如此肺气大伤,耗散不收之时,须急收敛肺气,常用五味子、黄芪、人参、诃子、罂粟壳、白果仁、乌梅等药。 临证多以生脉散为主方,再视病情随证境减药物。又如肺气虚、肺阳虚、肾更不纳气等证,常常兼有肺气耗散之候,此时若无明显痰湿之象,可用补肺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七味都气丸等诸方。方中均用五味子,以收敛耗散之气。 补肺与敛肺,前法适用于一般肺气虚者,后者则用于肺气大伤欲散之时。 十一、化痰 化痰一法,乃是针对痰湿停聚于肺而设。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其他因素,均可导致肺之宣降功能失调,于是津停为之痰湿,痰湿又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而使病情加重,使得咳嗽痰涎等症经久不愈。 运用化痰法时,必须针对病机,密切配合其他治法,方能奏效。如属寒痰,常选半夏、莱菔子、白芥子、紫苑、款冬花等药,方如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热痰则选瓜蒌、贝母、海蛤粉、桑白皮等味,方如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定喘汤。 另外,燥湿化痰之二陈汤、益气化痰之六君子汤、润燥化痰之贝母瓜蒌散、解表化痰之止咳嗽散等皆系常用之方。 十二、止血 止血即制止肺络溢血,谓止血之法。咯血的成因甚为复杂,临证必须审因论治,倘若一起见血,便用止血之剂,则易产生“闭门留寇”之弊,甚至加重出血。 例如属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咯血鲜红者,宜用百合因金汤加炒栀子、白及、地榆等滋阴降火以止血; 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或见痰中带血,或咳吐大量鲜红纯血,常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黄苓、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痰热壅肺,热伤肺络,每见痰中带血如铁锈色样,则用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黄岑、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化痰以止血; 大量咯血不止,当急治其标,可用十灰散先止血。一旦病情缓解,再议治本之法; 大量咯血,阴不敛阳,当益气回阳救逆,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综上所述,中医治肺有法可效,有方可循,凡肺之所生病者,皆可依法治之,随法选方用药。 然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到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单纯运用某一治法,常常不易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临证多是两法或数法联合运用,如此方能治病中的,事半功倍。 用心做喜欢的文章, 带着逐渐被读懂的坚持, 在这里, 您所看到的是品质的成长! 网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ycxz/1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