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才华的医学生
河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32.html 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歪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见一侧面部发病。 其发生常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筋相关。 经气痹阻,经筋功能失调。 本病多指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主症: ①本病常急性发作,多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②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证型: ①风寒证:兼见发病时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 ②风热证: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 ③气血不足:病程较长,可伴肢体倦怠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 ①风寒证:配风池、列缺; ②风热证:配外关、曲池; ③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④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⑤鼻唇沟浅:配迎香; ⑥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⑦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⑧目合困难:配攒竹、昆仑; ⑨流泪:配承泣; ⑩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 方义: ①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 ②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皮肤针叩刺,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 (2)刺络拔罐法: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三棱针点刺,拔罐,每周2次。 (3)穴位贴敷法: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0.3~0.6g,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大一粒,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做面饼,穴位贴敷,每日一次。 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首选方法。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疗效较差。 2.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肌电图可作为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的辅助检查。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等感染所致的面瘫(如亨特面瘫)预后较差。如果3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遗症。临床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3.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受寒,眼睑闭合不全者可戴眼罩防护,或点眼药水,以防感染。 定义及急救处理 定义:急肾风是由于外感邪气下移于肾所致的以浮肿、尿少、腰痛、尿血、眩晕等症状为主摆临床表现的内科常见病。 急救处理: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尤以平卧为宜,避免风吹感受风寒,注意观察尿量、尿色、血压、体重等变化。 2.针灸:针刺阴陵泉、肾俞、风池、三阴交,以泻法为主。 3.外治法:商陆、大戟、甘遂等分为末,每次取用5~10g,生姜汁调为药饼,敷于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4.验方:卢氏肾炎丸(黑白丑60g,红糖g,老姜50g,大枣6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分9等分,每日服3次,3天服完1剂)。 风寒证 症状:起病初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喉痒,痰稀色白,尿少色清,继则面部浮肿延及全身,头面为甚,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渗湿利水。 方药:越婢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麻黄、石膏、大枣、甘草、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等。 风热证 症状:发热,微恶寒,咽燥,喉核红肿疼痛,口干欲饮,尿少色赤或血尿,水肿先从颜面开始,然后波及全身。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银翘散合四皮饮加减,药用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荆芥、豆豉、桔梗、甘草、牛蒡子、芦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桑白皮等。 湿热壅盛 症状:全身浮肿,皮色光亮,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药用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羌活、秦艽等。 湿毒浸淫 症状:皮肤疮疡肿痛,或乳蛾化胀溃烂,恶风发热,头面四肢浮肿,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喜冷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等。 寒湿内侵 症状:血尿,颜面浮肿,尿少色白,头重眩晕,关节酸紧而沉,畏寒肢冷,胸闷不饥,口中淡腻,时有腹痛,大便多溏,面色苍白而暗。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沉迟而濡。 治法:通阳化湿,佐以温运脾阳。 方药:复肾壮阳汤加减,药用仙茅、仙灵脾、韭子、白蔻、土茯苓、爵床子、生茅根、白术、九香虫 肺痈是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1.初期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时尤甚,咳吐白色黏痰,痰量由少渐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而滑。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 本方组成:由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桔梗、甘草、牛蒡子、荆芥、豆豉、薄荷组成。 加减配伍: ①内热转甚,身热较重,咳痰黄,口渴者--加生石膏、炒黄芩; ②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前胡、桑白皮、枇杷叶; ③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蒌皮、广郁金; ④若头痛者--可加菊花、桑叶; ⑤燥热伤津者--可加麦冬、花粉。 2.成痈期 临床表现:身热转甚,汗出身热不解,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黄稠痰,或黄绿色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咳嗽气急,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组成: ①苇茎汤:由苇茎、冬瓜子、薏苡仁、桃仁组成; ②如金解毒散:由桔梗、黄芩、黄连、黄柏、山栀、甘草组成。 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加减配伍: ①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金荞麦、蒲公英等; ②痰热郁肺,咳痰黄稠--可加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 ③胸闷喘满、咳唾浊痰量多者--宜加瓜蒌、桑白皮、葶苈子; ④便秘者--加大黄、枳实; ⑤胸痛甚者--加枳壳、丹参、延胡索、郁金。 3.溃脓期 临床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 本方组成:由桔梗、金银花、甘草、贝母、薏苡仁、橘红、葶苈子、白及组成。 加减配伍: ①可另加黄芩、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蒲公英; ②脓出不畅者--加皂角; ③气虚无力排脓者--可加生黄芪; ④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参、侧柏叶等。 4.恢复期 临床表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欲改善,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组成: ①沙参清肺汤:由北沙参、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桔梗、薏苡仁、冬瓜子、甘草组成; ②竹叶石膏汤:由竹叶、麦冬、石膏、人参、半夏、甘草、粳米组成。 加减配伍: ①溃处不敛者--可加阿胶、白蔹; ②脾虚食少便溏者--配白术、山药、茯苓。 ③如有低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 ④若邪恋正虚,咳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酌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uadidinga.com/zhddsljz/11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那些让我们惦记的日子淄川区实验幼儿园家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